红旗-61的研发堪称“长跑”,从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之后又改回地空,前后折腾了

今晚历史 2025-01-13 08:01:59

红旗-61的研发堪称“长跑”,从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之后又改回地空,前后折腾了二十多年才定型,但最终因为性能落后仅仅象征性的装备部队。这段曲折的经历既令人唏嘘,又让人感慨。 故事要追溯到1965年,当时中国决定研发一种中低空地对空导弹。最初的代号是“红旗-41”,一年后改名为“红旗-61”,意为“体现60年代的先进水平”。但实际上,导弹的开发直到1988年才完成。 1967年海军急需一种舰载防空导弹,于是“红旗-61”被从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这一改,技术难度直接升级,因为舰载导弹需要应对海上复杂的环境,和更严苛的发射条件,当时中国的技术基础并不成熟。 此时文革已经开始,项目推进举步维艰。直到1970年5月,海军、六机部七院和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才制定出“红旗-61”的上舰方案:计划在护卫舰的前后各安装一套发射装置,并采用雷达制导系统。 同时,“红旗-61”开始做一些陆地飞行试验,但问题频出。第一次发射试验后,导弹的设计就不得不重新修改。9月,改进后的导弹再次试射,又出现飞行速度下降等新问题。 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导弹进行大规模改进。经过几次攻关,团队终于突破了几项关键技术。到了1975年,陆上的飞行试验结果逐渐好转:同年3月和4月,导弹完成了4次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但距离最终定型还有很长的路。 1976年,对“红旗-61”的研发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它不仅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成功完成了导引头捕捉靶机实验,还开始了舰上试验。一艘护卫舰载着导弹出海测试了45天,轰-5型飞机出动了13架配合试验。这次海上长测一共发射2发模型弹和2发遥测弹,但遗憾的是,结果并不理想:模型弹2发成功,遥测弹2发全部失败。 可以说,整个文革期间,红旗61的研制都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的在向前走。 进入1980年代后,“红旗-61”的研发继续推进,研发团队发现,最让人头疼的是导弹的引信问题。 1980年底在护卫舰上导弹试验中,一发导弹因为引信故障未能击中目标。而之后的测试,又暴露了引信早炸的严重问题。至此,引信,成为能否定型的关键。 1981年,上海机电二局启动了针对引信的大规模攻关。团队在整顿质量的过程中发现了410项问题,并逐一采取解决措施,这一改就是四年。到了1984年,红旗-61终于在测试中击落了两架靶机,这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 1986年,“红旗-61”终于迎来了海上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时,对靶弹和靶机进行了不同空域的射击,结果成功击落五发海鹰一号靶弹和两架长空一号高空靶弹,这次试验为定型奠定了基础。1988年11月,“红旗-61”与其陆地发射型“红旗-61甲”双双定型。至此,这款历经坎坷的导弹开发总算画上了句号,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 尽管“红旗-61”成功定型,但它始终没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其原因主要是拖延太久导致性能已经落后于时代。它体积大,射程近,备弹量不足,容易被干扰,已经不能应对90年代的新型空中威胁,因此海军仅少量装备。不过,其衍生型号至今在陆军防空部队还能看到。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