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给北方的老哥们留点面子,录几个他们。
官员:不录。
老朱:为啥不录?
官员:不录就是不录,没啥好说的。
老朱:……(愣了一下)
官员:咳咳,北方那帮人识字少,大部分都是文盲啊。
老朱:没关系,文盲也能当官,还是录几个吧。
官员:不录。
老朱:我就问,为什么不录?
官员:不录就是不录,别再问了。
老朱:……(很想发火,但忍住了)
官员:咳咳,北方那些人政治觉悟低,嘴巴里总是说些反动的话。
老朱:你觉得我会信吗?
官员:为什么不信?
老朱:……(想要动手,但又停下)
官员:咳咳,总之这事儿不好办,干脆就不办了吧。
老朱:我说了,要录!听明白没?
官员:不录!(心里暗想:录你个头!)
老朱:(掏出刀)很好,你的脑袋没了。
北方战乱多,读书的少,能考上的自然很少,当皇帝要从全局平衡考虑录取些北方人士,但底下不领会领导精神一意孤行下场自然不好。
羽寒
又一个野史出现了,真能扯。说白了就是南方士大夫想要独占朝堂,你看明朝后期,南方士大夫独占朝堂后,明朝不就玩完了嘛
用户13xxx71 回复 02-19 18:18
上来就人身攻击的不正是你们吗?我一直都在说我的依据来自哪部史书记载,明史、明大诰、大明会典这些书在故宫博物馆里都有原文可查,是你们这群单细胞动物视而不见,估计连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还说我的发言来自网络。而你们说话毫无依据,出自哪里都说不出口,还拿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去分析古人,真是个笑话。
柠小梦儿 回复 02-21 11:25
你也扯淡,要知道蒙古人为数不多的科举,北方人还有上榜的。
用户10xxx53
明朝的政策就是南人出钱,北人出血,如此朝廷才会稳固,南人不出钱,北人凭什么豁出命去和满蒙打,明朝灭亡不就是北方汉人军阀和满蒙合流大家一起去抢南方富豪去。
勇者无惧打真军 回复 02-16 22:14
故意漏说了最重要的一点了吧,晋党几任首辅怎么主政,打击对手的?朝争失败以后,晋商就。。。
富民强市 回复 勇者无惧打真军 02-16 22:45
晋商即便在晋党占优的情况下也表现不怎么样,为了自己商业利益,其他所有的都可以出卖,包括民族和国家,这点是根本无法洗白的,所以我说晋商毫无底线的原因[啤酒]虽然晋党可以给晋商很多保护,但这个垃圾墙头草群体因为商业利益,其实与东林党的重商反商业税其实更为一致。山西其实也是东林党人的在北方的重镇。分歧是东林党人相当没底线,而晋商则毫无底线[晕]
用户11xxx16
明朝276年的历史,能做到六部尚书,进入内阁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南方士人。北方士人不是没有做官的,但能做高位的人很少[抠鼻]
Cu 回复 02-15 13:11
所以明朝死的那么惨
魃霸 回复 02-17 14:11
有,只是那些人在南方也有利益,比如晋帮在朝堂话语权也很重,高拱推动俺答议和,开西北边市,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拉拢西北官员。不过数量跟江南官员比确实还是很少。
光头强
因为就是试探,朱重八让他们改了,他们就是不改,看看能拿捏住朱重八不
疾风亦有归途
南北榜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三十年了,明朝刚成立的时候,还有北方学子录取,怎么过了三十年,录取率不升反降?这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对老朱的一次试探
皖中大汉
考官阅卷之类都是南方的,北方能考上才怪,别说糊名,就是光明正大的作弊,南北方事实分裂了几百年,文风学术之类的早不一样了,就好像流行的说法,看着徒弟就知道师傅是谁
浮桴于海
宋朝不许南方人做宰相,不许南方人当状元,录取也要少录取南方人,估计到了明朝,南方人开始报复了。[得瑟]
呵呵 回复 02-15 14:02
什么乱七八糟的,西湖三杰除了岳飞其他都是长三角的
驻倭华军 回复 02-16 11:04
知道明朝江南重税吗?
qwsky
东北本科线360,自动为什么要分南北榜了吧
用户85xxx59 回复 02-14 14:49
360是八本线吗?
蒸汽机车 回复 02-18 11:56
[抠鼻]文盲就不要出来丢人了,录取线之所以是要成绩出来后,本省按比例截一个线,只有内蒙新疆西藏这三低一点,其他地方没一个低的,本省录取线跟其他地方没什么关系
中雨
自古江东出鼠辈
李cheng雨
猜猜现在为啥高考按省招生,不全国统一招生,
小戈 回复 02-16 14:27
真正的南北榜发生了老朱去世前一年,此前五次科举,南北录取人数无明显差异,小编就是看了个电视剧当历史,搁这胡咧咧
用户10xxx27
名字籍贯盖住了,不知道哪些是北方人的,按照评分标准选的卷子都是南方人的
山上有仙 回复 02-17 14:08
文风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风气,不同老师带出的学生会有明显不同的文风。北方明显偏豪迈,北方都成的朝代文风和南方都城的朝代文风就完全不一样的。素太茹给朱元璋的奏书里九成九的笔墨都是在废话卖弄学问,就一点文字再讲政务。你要考生中有个这样的素太茹类的考生,务实的改卷官见这种文章估计气的想撕卷,但如果改卷官是苏太茹这种喜欢空谈学问卖弄学问的人呢? 文章评判本就标准不一,是言辞优美为佳还是说写切实可行为佳?是逻辑思维严谨为佳还是知识涉猎甚广为佳?是文章尖锐让人震耳发聩为佳还是让人赏心悦目城迷在其韵律之中为佳?根本就说不清的。但改卷官的主观思维对文章评分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你改卷官全是一个地方的,那他们主观上绝对是偏向自己的文风。
等一个人 回复 02-20 18:52
老朱做事简单粗暴,你换另外一种手段,你高分我给你一帮人了派个修元史或者大典的活 累死你!别人我就派个肥差我恶心死你,让你耍劳资
我家的阳台很大
北边生源就是不行,还有人篡改经典,把阅卷的都整自闭了
小戈 回复 02-19 22:02
你说的才是电视剧情节,真正的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此前五次科举,南北录取人数无明显差异,然后突然间北方人不会考试了,特么谁信啊,老朱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想想这个时间点,南北榜明着舞弊就是在对老朱进行试探
我家的阳台很大 回复 小戈 02-19 22:10
我说的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剧情啊,前面不都说了么?
gggg
这就是各地录取分数线不统一的原因之一,防止结党营私
魃霸
明明是南方士人集团想要独占朝堂,北方就算水平低,不可能一个能上榜的都没有吧?明朝三榜进士总共三百人左右,哪怕录个五个十个的呢?
低调点 国师
寇准要是活着,得吐几盆血
leekey
所以现在高考都是按省份给名额录取的,都是有历史教训的
寓捷
朱元璋算是南方起家,一路干回北面收复失地,班底也都是南方居多。说白了就是要搞朝堂平衡,这是帝王术。也就中国这样帝王术登峰造极的地方能封建制度稳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才封建制度瓦解。
NBB
三次南渡,北方的大士族不多了才是根本原因。后来重试,结果一样
小戈 回复 02-16 14:22
纯扯淡,真正的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老朱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此前五次科举,南北录取人数没有明显差异,就在老朱去世前一年说北方人考不过南方,特么只要长个脑子就没人信,这就是朝堂上那些文官集团对老朱的一次试探
无聊的人 回复 02-18 17:31
南北榜在洪武三十年
枫叶
说到底还不是北方文士不争气 加上那八股文真的恶心
红螃蟹
你猜南方最早的一批才子是北方过去的?还是原来的蛮子知识水平提高了?
咔塔山
不要命的,就不怕真敢杀头的。
肖华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丰潭-王
考榜前100名就一个北方的,别的都南方的。
红螃蟹
你猜南方的才子是北方过去的?还是原来的蛮子知识水平提高了?
伤无痕
那时候的南方就是湖广和两江,跟西南两广没关系[静静吃瓜]
就体验一下 回复 02-20 20:09
确实,当时的南方,最狭义的只算长江下游,中游的湖广都勉强。珠江流域,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南方,但离政治中心太远,也不太重视。
菜ゞ尐白
[哭着笑]都一样,现在的各省也就是以前的南北榜,不这么搞的话好学校都给包圆了[哭着笑][哭着笑]
仲达
能这样跟老朱说话的人,洪武一朝能有几个?马皇后,朱太子,还有谁?但是这两人能说这样的话?
涛哥
相当于现代让你跟黑人一家亲
梦遗 回复 02-14 04:42
当时北方被胡化太多年了,南北人文和文化也基本分裂,老朱只能强行把南北重新糅合起来,不然后果太严重,老朱也知道北人被胡化几百年了,文化底蕴和水平确实远不如南方,但维护国家统一更重要,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佬们不可能不知道,但还是为了私利硬是这么干了,也算是对老朱底线的一种试探,但没想到老朱决心那么大,直接掀桌子,然后他们就惨了[哭着笑]
小戈 回复 梦遗 02-16 14:24
你还是去查查真正的历史吧,小编这说的明显是电视剧,真正的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不是第一次科举,此前五次科举,南北录取考生没有明显差异,老朱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想想这个时间,老朱老了,所以底下文官集团不安分了,对老朱进行了一次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