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啥不设置锦衣卫和东厂?效率太低,有更变态的制度 明朝锦衣卫与东厂的核心功能是监察百官、镇压异己,是皇权对官僚体系的直接控制工具。 清朝入关后,面对庞大的汉族社会,经历了从“征服者心态”到“正统王朝建构”的转变。 清初虽借鉴了明朝的六部制、科举制,却刻意避免复刻明朝特务政治。 清朝建立了独特的“密折制度”。 康熙时期开创的奏折直达御前制度,允许地方督抚、钦差大臣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密报,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情报网络。 这种制度既避免了锦衣卫、东厂等“中间机构”可能造成的权力分流,又通过官僚系统内部相互牵制实现了信息掌控。 雍正帝曾通过密折掌握年羹尧在西北的一举一动,最终将其铲除,其效率远超明朝特务机构的层层上报。 清朝还强化了“八旗制度”的监察职能。 八旗不仅是军事组织,更是政治监控体系。 旗人官员被安插在关键职位,形成“满官监督汉官”的制衡格局。 乾隆年间查办甘肃冒赈案时,正是通过旗人官员的暗中调查,揭发了全省官员集体贪污的惊天黑幕。 明朝特务政治听上去是很厉害,但其实弊端也不小。 锦衣卫、东厂后期沦为党争工具,甚至出现宦官凌驾皇权的危机(如魏忠贤专权)。 明朝锦衣卫从最初“掌直驾侍卫”发展到拥有监狱(诏狱)、军队(缇骑),最终成为威胁皇权的怪物。 清朝则将军事权归于兵部,司法权归于刑部,监察权归于都察院,刻意分散权力。 即便是后来出现的粘杆处(雍正潜邸时期的特务组织),在皇权稳固后也立即解散。
历史观明朝历史人物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