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空导弹的研制,始于中苏间的一个重要协议。1957年,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中国仿制苏联C-75(即萨姆-2)地空导弹的计划列上议事日程,这个项目后来被命名为“红旗1号”。可以说,这标志着中国地空导弹事业的开端。 仿制C-75的任务由国防部五院负责,第一分院和第二分院共同承担,还有二机部一局协调100多家航空、兵器和重型机械工业的工厂协作,仅此规模就显示出当时国家对这一项目的重视。 1958年,彭德怀批准五院二分院全面承担C-75导弹的总体工作,并对二分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设计方案由苏联提供,而中方负责具体建设。至1964年,完成了全部建设,从此中国拥有了第一个超净实验室和第一个超净厂房,还建成了电镀车间以及一流的专业图书馆,中国地空导弹研发的核心在北京落成。 几乎在同一时期,国务院于1959年决定在上海建立地对空导弹的实验基地。1961年上海机电二局成立,专门负责地空导弹试制。其下属的新新机器厂、上海仪表厂、上海广播器材厂等,组成了一个协同运转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地空导弹试制生产奠定了基础。 1964年,中央军委决定将五院二分院升级为地空导弹研究院,张怀忠担任院长,研究院归属新成立的七机部管辖,并更名为七机部第二研究院。这一调整让地空导弹的研发工作从部门协作提升到更高的体制化、专业化运作水平。 1965年,上海机电二局也被纳入七机部,由七机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同年,中央批准在三线地区建立新的地空导弹研制和生产基地。建设工作于1966年启动,动员了超过2万人的施工队,历时四年于1970年完成。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导弹研发的稳定性,更是基于国防安全的战略布局考虑。 三线基地建成后,中国地空导弹的研制终于实现了以北京、上海、贵州、沈阳为中心的分散布局。这一完整的研制和生产体系不仅涉及数万名职工,还涵盖了从设计、实验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几十年来,它成为中国地空导弹开发的绝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