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团长陈锡联带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电台,到日军机场附近了解情况。他们登上滹沱河边的山峰,突然,有人低声叫道:“鬼子的飞机!” 陈锡联拿望远镜一看,河对岸阳明堡的东南方,有一群灰白色的日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地上,机体的光芒很刺眼。 他们正准备靠近侦察,忽然发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打着赤脚的男子从河边走来,看样子是个农民。陈锡联忙迎上去问:“老乡,从哪里来?” 男子身子一怔,马上停住了脚步,哆哆嗦嗦地反问:“你们?” “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也就是原来的红军,是来打鬼子的。”老乡听到“红军”两个字,眼睛马上亮了。 原来,这个老乡叫赖保三,是附近的小寨村人。半个月前日军占了阎锡山的飞机场,他被抓到机场做苦力,日本兵逼着他搬汽油、运炸弹,每天从早累到晚,不仅吃不饱饭,还经常挨打受骂。他实在受不了折磨,便趁鬼子不注意逃了出来。 陈锡联与三位营长交换了一下眼色,问赖保三是否熟悉阳明堡机场的情况。 也就是这位赖保三老乡,为八路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报:机场位于阳明堡镇南侧5里之小茹解、下班政、小寨、泊水4村之间。里面共有飞机24架,成3列停放,每列8架。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守卫部队是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连队,大部分住在阳明堡镇,机场里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约200余人左右,集结在机场北端。飞机集中排列在警卫部队的东南侧,防御工事粗糙,仅有一些简单的工事掩体和隐蔽部。日军虽然对进入机场的各个路口警戒很严,盘查很细,却对机场周围疏于戒备。 这些情报让陈锡联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傍晚召开的团部作战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日军正忙于夺取忻口,而其侧后兵力不够、警戒疏忽。机场内工事简陋,敌人兵力不多又守备松懈,如果隐蔽潜入,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取得胜利是完全有把握的!陈锡联拍着桌子,决定“打!” 他们计划以突然速决的动作手段,袭击机场,摧毁全部敌机,以策应在忻口方向作战的国民党军。 当时,陈锡联的769团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手榴弹,3营营长赵崇德决定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塞进飞机“肚子”里,炸毁敌机。 10月19日夜。战士们把刺刀、铁铲、斧头、手榴弹等容易发出响声的装备都绑得紧紧的,长长的队伍只能听到轻轻的脚步声。他们在赖保三的引领下涉过滹沱河,悄悄来到机场外边,做好准备。 赵崇德率领突击队员用铁剪剪开铁丝网,从东西两侧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机场。战士们看到这些银色的“大鸟”整整齐齐地分三排停在机场里,在天上倒没觉得它有多大,可到了面前没想到竟然是一个个庞然大物。 战士们到达距飞机约30米时,突然传来敌人哇啦哇啦的乱叫声,紧接着响起一连串枪声。原来行动被敌人的哨兵发现了,就在一瞬间,双方几乎同时开了火。 枪声一起,战士们便呐喊着扑了上去,赵崇德高喊:“向飞机肚里甩手榴弹!”敌机在一捆捆手榴弹的攻击和机枪扫射下发生爆炸,迅速燃烧起火,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日军守备部队遭八路军火力射杀,一面射击,一面以小部队向八路军反扑,769团的勇士们在机群之间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当时八路军部队刺刀很少,许多战士只能用枪托和敌人拼杀,战斗非常激烈。 随后,日军不断增援,机场已被烈火浓烟所笼罩。看到飞机被炸掉,陈锡联当即按预定方案发出撤退信号。整个战斗不到1小时,却干净彻底地击毁敌机24架。 事后,769团一位副团长跟八路军师长检讨:“我们只烧了敌人24架飞机,没有抓到俘虏。” 师长听了哈哈大笑:“检讨?我要为你们请功哇!” 八路军夜袭阳明堡的报告送到后方后,蒋介石半信半疑。在晋绥前线作战的国民党官兵更是难以相信。 然而,此后一连十多天,忻口和太原的国民党守军都没有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国民党飞机还特意到阳明堡一带侦察,发现机场一片残骸。直到这时,他们才相信了八路军真的把日军的机场给炸了。 确认战果后,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颁发了嘉奖令,还发了2万元大洋奖励参加阳明堡战斗的八路军指战员。 一直承受着日军空袭压力,在忻口前线指挥作战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八路军总部:“阳明堡烧了敌人24架飞机,我代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随后,太原各界纷纷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表示祝贺,全国各地祝捷函电如雪片飞来。 因为夜袭阳明堡机场,陈锡联一战成名,但是在战后总结时,他却非常的谦虚,表示自己仅仅是把师长的话活用了:“战前侦察要清楚清楚再清楚,部署要周密周密再周密,打起来了,要勇敢勇敢再勇敢。”这几句话后来经常被陈锡联挂在嘴上,也成了他指挥作战的一个风格。(图片:王近山和陈锡联的合影)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团长陈锡联带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电台,到日军机场附
史行途
2025-01-15 00:42:3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