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战士曾自制过一种叫做“没良心炮”的武器,解放战争中,就是靠它一举吃掉的黄维兵团,在抗美援朝中,“没良心炮”更是大放异彩,可后来却被禁用了,这是怎么回事? “没良心炮”只是一个外号,是国民党部队给起的,正规来说,这种武器叫做“飞雷炮”。 飞雷炮的发明者名叫聂佩璋,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第4纵队11旅工兵连的连长。 聂佩璋不同于那些“泥腿子”,他可是受过专业教育的,在爆破方面很有研究。 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聂佩璋就开始想办法弥补八路军火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到解放战争打响,他终于想到了一种既简单、杀伤力又大的武器。 聂佩璋把汽油桶当作了发射筒主体,油桶外围再加上铁箍,把炸药包设计成圆饼状,再通过汽油桶发射出去,如此一来,“飞雷炮”就问世了。 飞雷炮的优点又很多,比如说威力大,一次性就可以发射几十斤的炸药,敌人的碉堡根本无处遁形,其冲击波更是凶猛,比炮弹的威力还大。 但缺点也不少,比如说发射距离不长,仅有一百多米,精度不高,无法精准控制炸药的落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飞雷炮在战场上的作用如何呢? 飞雷炮的高光时刻体现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 当时,黄维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为了抵御我军的进攻,里里外外构筑了三层防御工事,一层是交通壕和地堡,一层是几百辆汽车,最后一层是沙土。 但黄维没有想到的是,让他引以为傲的三层防御体系,在解放军飞雷炮面前,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我军动用180门飞雷炮,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将黄维的防御体系彻底击毁。 前前后后三轮炮火攻势,国民党军损失惨重,有些国民党士兵还出现了怯战心理,那种“威力无比巨大”的炮弹成了一生的心理阴影。 在被飞雷炮摧毁的现场,可以看到很多横七竖八的尸体,这些尸体外表看起来没什么创伤,但其实内脏都已经被震碎。 而这,也是“没良心炮”外号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军事博物馆还收藏了当年第11旅工兵连所使用的飞雷炮。 除了解放战争,飞雷炮在抗美援朝也有过登场,具体发挥地怎么样呢? 1951年,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中,我军一个团与“联合国军”展开激战。 由于敌众我寡,再加上弹药限制,导致我军大多数防御阵地被摧毁,这时候如果选择撤退,势必会遭到联合国军的围剿。 所以,在撤退之前,必须得给敌军一个下马威,让这活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才行。 怎么办呢?上级想到了“飞雷炮”,并把断后的任务交到了1连的手里。 5月22日,敌军对1连阵地展开轰炸,随后又发起了进攻。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就在快要接近1连阵地的时候,只听见几声闷响,天上“飘”来几个神秘物体,几声爆炸声后,美军大量士兵阵亡。 美军的指挥官被这一幕吓坏了,他们还很纳闷,志愿军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搞到的威力这么大的东西? 最后,美军不敢轻举妄动,1连靠着飞雷炮成功遏制住了敌军的追击。 要说这种武器在抗美援朝后就被禁用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飞雷炮的缺点太多了,无法胜任现代战争。 比如说,飞雷炮装填步骤繁琐,效率不高,虽说威力大,但射程太短,对战士们的生命造成了太大威胁。 最后,这种飞雷炮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其所创造的功绩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解放军战士曾自制过一种叫做“没良心炮”的武器,解放战争中,就是靠它一举吃掉的黄维
爱吃凉拌菜
2025-01-15 17:17:50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