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沈阳大帅府,军需处长读着事先写好的条子给大帅听:“因制做棉衣,需支

商业姑娘呀 2025-01-18 18:29:53

1925年秋,沈阳大帅府,军需处长读着事先写好的条子给大帅听:“因制做棉衣,需支取大洋40万元整。”张作霖提起毛笔,蘸上朱砂在条子上一按,张作霖的副官看在眼里,动了心思。 提起张作霖,这位北洋军阀中的奉系首领,大家的印象都是权势滔天的“东北王”,很少人知道他最开始连字都不认识。 张作霖出身贫苦农家,因家境贫寒早早进入社会,靠着体力和机智维持生计。 最初,他以“绿林好汉”的身份活跃在东北地区,他自称是“绿林大学”的毕业生,尽管并不识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点点打拼出自己的势力。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张作霖积累人脉、借助军事力量一步步走上了东北的政治舞台。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张作霖的管理范围也愈发宽广,他学识上的欠缺逐渐显现。 处理官方事务、审阅公文和批示上,无法不依赖文字和知识,于是,张作霖开始努力学习,尽管他不识字,但他通过模仿、画画的方式,终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批文技巧。 他依赖的主要工作助手,便是那些忠诚的下属,尤其是秘书和副官,他们承担了大量的事务工作。 每当需要通过公文批示拨款时,下属将事先拟好的条子读给他听,然后他做出审批。 1925年秋,军需处长照例将一份制作棉衣的支款条子送到张作霖面前。 这份条子上写明,因棉衣制作需要支取40万元大洋。 张作霖用手中的毛笔在条子上一按,便算是同意了,张作霖的副官负责整理和呈递这些公文,他清楚地知道大帅的工作习惯。 副官注意到,张作霖不识字,每次批示都是在纸上简单画圈或者点。久而久之,他心中开始生出不正当的念头——如果自己模仿张作霖的批示方式,是否也能从这类公文中牟取一笔私利? 于是,他悄悄拿来张作霖之前批过的公文,仔细研究其中的笔画和标记方式,模仿张作霖的批示符号。 副官经过几天的模仿练习,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张作霖批文的“精髓”。 他信心满满地伪造了一份条子,条子上同样写着“因制作棉衣,需支取40万元整”的内容。 副官将伪造的条子带到张作霖的秘书面前,心中暗自期待着这一切能顺利进行,自己也能悄悄“捞一笔”。 然而,张作霖的秘书并不是普通的下属,他是一个细致入微、经验丰富的老手。 秘书早已习惯了审查张作霖批文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张作霖所用的特殊签字笔,这支笔笔触粗犷,带有钢丝,可以在纸上留下极其微小的孔洞。 当秘书接过副官递来的条子时,他立刻注意到纸张上不自然的地方,细细一摸,条子上并没有张作霖特有的标记孔洞,副官的伪造立刻暴露无遗。 秘书冷静地对副官说道:“这张条子是假的吧?”副官见状,心中一紧,开始慌乱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他那不安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自己。 副官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根据当时的规定,伪造公文并企图挪用公款是重罪。 最终,副官被带走处理,贪欲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成为张作霖治理期间的警示。 张作霖虽然学识不过关,但在治理东北的过程中,他依靠强硬的军事力量和严厉的管理方式,成功控制了大部分局面。 不过,即使在张作霖这看似铁血的军阀领导下,权力运作和治理模式的漏洞仍然存在。而这类问题,最终也成为了后来东北政局动荡的根源之一。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