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作家巴金在上海去世。他临终前对家人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与妻子萧珊的骨灰合在一起,一同撒向大海,以便“再次团聚”。
巴金的本名是李尧棠。尽管他出身于一个颇有威望且富裕的家庭,但自幼便对封建制度心存抵触,成年后决心摆脱家庭束缚,追求平等自由。他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理念,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其中萧珊尤其深受触动。她因看了巴金的文章而对其倾心,热情给他写信,表达爱慕。
1936年,巴金和萧珊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首次见面。萧珊对巴金一见倾心,然而巴金由于年龄的差距,以及不想限制在家庭责任中,起初对她的感情持保留态度。无论萧珊如何坚定,他总是拒绝。但萧珊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走近巴金。
时局动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萧珊决定前往前线支援,年仅20岁。她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巴金的注意,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萧珊。他意识到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女孩,而是具备成熟思想的独立女性。
战争期间,巴金和萧珊一同流亡,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最终,萧珊打动了巴金的心,他们在1944年结婚,开始了共同生活。然而,这段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1972年,萧珊因病去世,留下了伤心欲绝的巴金。他始终未将妻子的骨灰安葬,每天对着骨灰盒倾诉心声。
尽管儿女们劝父亲放下这段感情,巴金却始终无法接受失去妻子的现实。2005年,他去世,与挚爱的萧珊在另一个世界重聚。巴金一生追求自由,爱情却是他心中永恒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