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秋,77岁的蒋经国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嘴里不停地呢喃着:“亚若,亚若”,气得儿子蒋孝勇不顾众人劝阻,径直走出病房。 1925年夏,十五岁的蒋经国参与了抗议五卅惨案的游行示威,这一行动因过于激进而导致他被所在学校开除。面对挫折,蒋经国并未退缩,而是转入北平外语补习学校,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蒋经国再次因为参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而被监禁两周。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同年10月,蒋经国决定赴苏联深造,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异国他乡的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并于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决定标志着他政治立场的进一步明确,也为其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蒋经国在苏联的学习生活,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知识,更使他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锤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经国公开发表声明,指责蒋介石背叛革命。这一大胆的举动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蒋经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畏强权,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1928年秋,蒋经国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于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半年后毕业,他被任命为列宁学院中国学生的助理指导,这一职位不仅体现了他的学术能力,也显示了他在同侪中的影响力。 然而,1930年,蒋经国希望回国投身革命事业,却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随后的1931年,他被下放到劳动岗位,先后在小火车站担任搬运工人和弥尔他金矿的矿工。这段艰苦的劳动生活,锤炼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33年,蒋经国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找到工作,逐步从技工成长为技师,再到副厂长兼工厂报纸主编。他在工厂中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他的技术水平,也培养了他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他在苏联期间的俄语名为尼古拉,显示了他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国际视野。 1935年,蒋经国与苏联女工费娜结婚,费娜后改名蒋方良。这段跨国婚姻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蒋经国在国际环境中的深厚人际关系。同年1月,蒋经国在列宁格勒的《真理报》上发表了《给母亲的信》,公开批评蒋介石的“清共”政策,进一步表明了他对党内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1987年秋,77岁的蒋经国躺在病床上,虚弱地呢喃着"亚若,亚若"。这个名字,是他尘封已久的记忆,是他心底最柔软的一处,也是他此生无法释怀的遗憾。半个多世纪以前,他与才女章亚若相识,从此展开了一段刻骨铭心却无疾而终的爱情。 当年,蒋经国对章亚若一见倾心,不顾章亚若已为人妇的身份,执意与她交往。情到深处,蒋经国甚至萌生了休妻再娶的念头,却遭到父亲蒋介石的严厉斥责。蒋介石以时局动荡为由,要求蒋经国暂缓休妻之事,直到章亚若为他生下一对儿子。 眼看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消逝,章亚若决定采取行动。她请来一位英语教师,刻苦学习英语,意图带着孩子离开中国,到国外开始新的生活。 蒋经国被章亚若的决绝吓坏了,连忙许诺回去就与父亲商议结婚之事。然而,天不遂人愿,章亚若没能等到蒋介石的首肯,却等来了死神的召唤。一场看似寻常的腹痛,竟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蒋经国悲痛欲绝,但由于章亚若没有名分,他甚至无法出席她的葬礼,只能将哀思埋藏心底。 时光飞逝,蒋经国也到了垂暮之年。垂危的蒋经国一遍遍呼唤着旧爱的名字,全然不顾在场亲友的反应。他的大儿子蒋孝严得知父亲临终还念念不忘旧情人,愤然离去。
1987年秋,77岁的蒋经国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嘴里不停地呢喃着:“亚若,亚若
荒沙历史吖
2025-01-20 16:36:39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