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士兵郭占山饿得前胸贴后背,拎着一面白旗爬向解放军的阵地。他在战壕,吃了好几个馒头,还拖着一麻袋馒头爬了回去。几个小时后,他带着一个排的士兵来到我军阵地。 1948年12月10日,淮海战场的双堆集地区,雪花在风中飘荡,整个战场笼罩在冰冷与紧张的气氛中。 当天晚上,在解放军的阵地前,一个身影悄悄地靠近。他弯着腰,双手举着一块白布,脚步很慢,仿佛怕惊动了前方的解放军哨兵。 “共军兄弟,别开枪!我是来投降的!”他哆嗦着喊了一声,声音在寒风中有些颤抖。 解放军的哨兵没有直接开枪,而是警惕地看着眼前,朝阵地越来越近的“白堆”。等到临自己越来越近时,才看清这是敌军的人。 借着月光,可以看清他的脸,瘦得只剩下颧骨,眼神里透着一种极度的疲惫。 这个人是国民党第85师255团的副班长郭占山。 他饿了整整三天,前胸贴后背,实在撑不住了。他爬进解放军战壕后,连话都没力气说。 解放军的战士把一个馒头递给他。他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 淮海战役期间,双堆集是解放军围歼国军杜聿明集团的主战场之一。 在这里,国民党军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最可怕的不是解放军的枪林弹雨,而是断粮断水。 郭占山所在的255团,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粮食补给,士兵们饿得虚弱不堪,稍微一动就觉得头晕眼花。 而在对面的解放军阵地上,不仅有吃的,还有人性化的喊话攻势: “死守突围都是死路,投降才是生路。” “解放军欢迎蒋军兄弟。” 郭占山所在的部队,除了排长,都有投降的打算。但由于不清楚解放军的态度,自己便来打探我军态度。 而当他看到我军对他的态度后,更加确定了投降的决定。在吃了几个馒头后,临走之前,问道:“我能不能再带点馒头回去?” 指导员刘学轩立马安排人,到伙房扛了一袋馒头过来。 郭占山拖着这袋馒头,匍匐着爬回了自己的阵地。 11日凌晨,解放军的哨兵发现远处又有一群人爬了过来。他们穿着国军的破棉衣,身上披着扛着白被单。领头的,正是郭占山。 原来,郭占山回去后,把馒头分给了排里的其他士兵。兄弟们吃着热乎乎的馒头,听他说解放军战士的优待,个个心里动摇了。 与其挨饿等死,不如投降保命,一个排,27个人一拍即合,跟着郭占山过来了。 而郭占山投降后被编入解放军的部队,很快就在战场上立下了战功,俘虏了70多个战俘。 郭占山和他的弟兄们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政治攻势”的一个缩影。解放军不仅依靠火力,更用优待俘虏、团结政策和诉苦教育瓦解敌军。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共歼敌55.5余人,其中,俘虏,起义,投降的人数,占歼敌总数69%。 参考信源: 《一名“国军”的五天五夜》红岩春秋 1999-12-15 不战而屈人之兵——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对敌政治攻势 人民政协报 2015-06-11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士兵郭占山饿得前胸贴后背,拎着一面白旗爬向
绮南爱历史
2025-01-20 19:28:53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