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癌症晚期的钱瑗给母亲杨绛打电话说:“娘,您从前有一个女儿,现在她

历史不陌生 2025-01-22 07:20:00

1997年3月,癌症晚期的钱瑗给母亲杨绛打电话说:“娘,您从前有一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几天后,钱瑗离开了人世,80多岁的杨绛,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1937年,在国外留学的钱钟书和杨绛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夫妻二人为女儿取名为钱瑗。 女儿的到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甜蜜,虽然是出自为人父母,可是夫妻二人却给足了女儿爱和付出。 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许多家庭都讲究多子多孙,尤其注重要生一个男孩。 可是钱钟书却对杨绛说:“我们就要这一个女儿!不能再生第二个了!” 钱钟书这样选择有两个理由: 一是:他心疼妻子,不想再让她经历怀孕和生产之苦。 二是:他觉得如果再多一个孩子,就会分走他们对女儿的爱,如果那个孩子比女儿更聪明,可能他们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在这件事上,夫妻二人意见一致,所以他们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女儿。 所以说钱瑗非常的幸运,而且她的基因里也继承了父母在文学方面的天分,自幼就比同龄人要灵动聪慧很多。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钱瑗酷爱读书,就像一个小书虫,只要一看到书就容易沉浸其中。 11岁那年,钱瑗跟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当时同龄孩子都在院子里打打闹闹,尽情的玩耍,只有钱瑗安静地躲在屋内读书,像一个小大人。 祖父惊讶地说:“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 爱读书的习惯也让钱瑗受益一生,因为身体非常的虚弱,钱瑗读书后经常休学,不过她的学业却美有耽误,这都源于她自学习的能力。 1955年,钱瑗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钱瑗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学生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常放学后还会耐心地为学生们解答问题。 随着阅历的增加,钱瑗身上多了一些职务,这也让她忙得像陀螺一样。 而且钱瑗非常的有责任心,但凡是交到她手中的任务,就算是不睡觉她也要完成。 父母看着忙碌的女儿非常心疼,也会经常叮嘱她要注意休息。 可是想到自己的学生,钱瑗就说:“没关系,没关系的!” 超负荷的工作最终压垮了钱瑗本就不够强壮的身体,从1955年开始,她就经常咳嗽,感到腰酸背痛。 办公室的同事们见钱瑗非常疲惫,劝说去医院检查,可是因为怕耽误时间,钱瑗一拖再拖,她只是在学校的医务室开一些止痛药。 此后,钱瑗依然坚持超负荷的工作,忙碌到深夜是常态,她卧室的灯经常亮到后半夜。 到了1996年,钱瑗感觉身体越来越疼,尤其是腰部,严重起来甚至起不来床,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时父母已经80多岁,父亲一直住院,钱瑗选择了隐瞒。 但检查的结果并不乐观,她先是被查出是骨结核,接着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从迈进医院后,钱瑗就再也没有走出医院的大门,尽管医生们积极治疗,可结果并不乐观。 钱瑗每天被病痛折磨,可是她从来不告诉母亲,孝顺的她晚上会和母亲通电话,尽可能地笑出声音。 八十多岁的杨匠,天天坐车公交车去照顾丈夫钱钟书,还给他熬制鸡汤。 得知女儿住院后,并不知道病情严重性的钱钟书还说:也好,她可以好好休息。 后来杨绛察觉出了女儿病情的不对劲,钱瑗只能如实相告,望着瘦弱的母亲,钱瑗再也绷不住了。 反而是杨绛足够坚强,她时常两家医院来回跑,照顾完丈夫再来陪伴女儿。 意识到时日无多,钱瑗忍痛继续工作,她对工作的责任心让人敬佩。 随着癌细胞的扩散,钱瑗每天都很痛苦,因为长时间躺着,她的后背长满了痤疮。 可是钱瑗从来不表现出来,哪怕同事来逃亡,她也只是开玩笑似地说出自己的病痛。 住院一年后,钱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想到住院的父亲和年迈的老母亲,她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那天夜晚,钱瑗给母亲打电话,声音哽咽地说:“娘,您从前有一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 电话那头的杨绛泪如雨下,她和钱钟书这一生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谁能想到女儿竟然会先于他们离开人世。 而且钱瑗虽然有过两段婚姻,可是却没有自己的子女,自始至终都是她“他们仨”。 1997年3月3日,气若游丝的钱瑗虚弱地说:“我想见见母亲!” 白发苍苍的杨绛来到了病房,面对即将到来的母女分别,杨绛忍着不哭,反而轻声安慰女儿说:孩子,安心的睡吧,我和你爸爸都祝你睡好! 第二天中午,钱瑗走了,杨绛为女儿处理了后事。 杨绛没有向丈夫隐瞒女儿去世的事实,听到女儿走得很安详时,钱种树点了点头,两行嘞水从眼角中滑落下来。 钱瑗病逝后的第二年,饱受病痛折磨4年之久的钱钟书也离开了人世。 曾经热闹的三口之家,只剩下了孤独的杨绛,此后她过着深居简出与书为伴的生活。 在那间空荡荡的房子里,她靠回忆支撑着自己,一直到2015年,终于和丈夫和女儿团圆了……

0 阅读:973

评论列表

大中消息

大中消息

9
2025-01-22 07:56

杨绛先生千古!

历史不陌生

历史不陌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