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国正处于变革时期,但传统的婚姻观念依然盛行。当时,郭沫若正在成都读书,家人未经他同意,为他定了一门亲事,新娘是名叫张琼华的女子。郭沫若收到家人信后,得知张琼华“又白又漂亮”,便回家完婚。
婚礼当晚,郭沫若急切地掀开新娘的红盖头,却发现张琼华鼻孔较大,感到失望,转身就跑。张琼华哭着挽留,希望生个孩子,但郭沫若已无法接受这段婚姻,留下张琼华独自哭泣。之后,郭沫若回到成都继续学业,不久便去日本留学,一去27年。期间,张琼华独自守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归来,而郭沫若在日本另组家庭,逐渐淡忘了这段婚姻。
直到郭沫若父亲去世,他才带着家人回国奔丧,再次见到张琼华。得知她多年来的坚守,郭沫若深感愧疚,当众向她鞠躬致歉,并承诺每月寄生活费。张琼华虽心中委屈,却将郭沫若的两首诗视为珍宝。
1963年,张琼华去北京看望郭沫若,郭沫若安排秘书陪同她游览,但她几乎没买任何东西。郭沫若去世后,张琼华将家中物品捐给纪念馆。她晚年生活简朴,1980年离世,结束了68年的等待。
张琼华一生坚守这段婚姻,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她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这段婚姻不仅是郭沫若和张琼华的个人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