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一意孤行,挑起内战,与中国共产党决一死战。谁料,短短三年,他就败走台湾,国民政府垮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内战初期,蒋介石手握430万大军,五大主力部队更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然而,人心向背决定胜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沦陷区大肆搜刮民财,搞“五子登科”,彻底失去了民心。民谣传唱:“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要遭殃。”可见老百姓对国民党的失望透顶。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尽失,人心惶惶。蒋介石虽试图通过“迁都”提振士气,但败局已定。他最终选择台湾作为败退之地,看中的是台湾海峡的天堑和岛上的民意基础。
败走台湾时,蒋介石裹挟了大量黄金白银、文人墨客、政治人物,甚至故宫珍奇文物,企图反攻大陆。他带走了60万军队,还抓了百万壮丁,扩充人口。科研人员、宗教人士也未能幸免,被裹挟至台湾。
蒋介石曾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剿匪,五年成功”的口号,但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无暇东顾,他的反攻梦破灭。
蒋介石败退台湾,给中国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两岸至今未能统一。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一意孤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或许两岸人民能走上同一条道路,中国也将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