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0日,蒋介石在下野前面对一干军政大员,骂道:"打败我的是自家人

历史有小狼 2025-02-09 16:36:06

1949年1月20日, 蒋介石在下野前面对一干军政大员,骂道:"打败我的是自家人。"接着,他转脸对着陈立夫说:"就是你们一班人!" 1949年初的南京,寒风凛冽。国民党统治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三大战役的惨败让国民党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徐州会战中,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近50万大军被全歼,这一打击让国民党元气大伤。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更是给国民党当局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的部队正在与共产党军队进行和平谈判,这意味着华北最后的战略要地即将易手。在这样的形势下,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开始酝酿一场政治变革。 他们认为,只有蒋介石下台,才能挽救国民党的统治。一批军政要员开始不断向蒋介石施压,要求他"引退"以平息民怨。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开始布局他的最后一盘棋。他首先将陈诚调任台湾省主席,这个安排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此时派他赴台,显然是为日后退守台湾做准备。同时,蒋介石还在军队、政府和金融系统中安插自己的亲信。 李宗仁此时已经成为副总统,但他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愈发紧张。李宗仁想要真正掌握政权,而蒋介石则在暗中设置各种障碍。 1月19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蒋介石引退的决议。这个决定表面上是蒋介石主动做出的,实则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放手。他通过调动军队、转移黄金、安排亲信等方式,为自己留下了重要的筹码。 在南京,政坛上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李宗仁虽然即将成为代总统,但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蒋介石的亲信手中。 各路军阀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有的投靠了李宗仁,有的仍然效忠蒋介石,还有的开始与共产党接触。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正是国民党即将分崩离析的征兆。 1948年秋天,蒋介石就开始部署转移国库黄金的计划。这项行动的主要执行者是时任中央银行总裁的俞鸿钧。 整个转移计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每一步都经过周密的安排。第一批黄金在1948年11月悄然启程,由专门的军事护卫队保护。 这批黄金数量达200万两,是国库储备的一半左右。运输过程中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连很多高级将领都不知情。 1949年元旦,第二批黄金开始转移。这一次的数量是60万两,运输方式依然采用军舰护送。 在转移过程中,陈诚在台湾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调动了可靠的军警力量,确保黄金安全运抵目的地。 最关键的一次转移发生在1949年1月20日,就在蒋介石正式宣布下野的前一天。这一天,90万两黄金和大量白银在军方的配合下,被秘密装上了军舰。 军方在这次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提供了运输工具,还负责沿途的安全保卫工作。 在蒋介石下野后,黄金转移并没有停止。他又利用自己在军方的影响力,动用飞机分三次运走了60万两黄金。 这些转移行动都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每一次转移都要经过精密的计划和组织,确保万无一失。 中央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负责黄金的清点、包装和交接等具体工作。 陈诚在台湾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在基隆港和台北等地都设立了专门的接收点,并安排了可靠的人员负责接收和保管工作。 这些黄金运抵台湾后,立即被存入专门的金库。这些金库的位置都经过精心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护条件。 整个转移过程持续了将近三个月,最终几乎掏空了南京的国库。这些黄金后来成为台湾当局稳定金融、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 李宗仁在发现黄金被转移后,曾多次要求归还,但始终未能如愿。这些黄金的去向成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敏感话题。 1949年的中国,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选择。在台湾,蒋介石利用转移的黄金资源,开始了新的政治布局。 这批黄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这些资金,台湾当局得以维持军饷发放,稳定军心。 除了转移黄金,蒋介石还提前在台湾部署了大量军政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台湾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政策上,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扶持工业发展等。 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毛泽东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线。他把重点放在争取各界民主人士的支持上。 从1948年秋天开始,中共就积极策划将香港的民主人士接回大陆。这些人包括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如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等。 为了保证这些人士安全抵达解放区,中共建立了一条从香港到哈尔滨的海上通道。这条路线成为了民主人士北上的主要通道。 在接收这些人才的过程中,中共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他们不仅安排了周密的接送计划,还为这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0 阅读:289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