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判处死刑,刑场上,他对刀斧手神秘一笑,“我耳朵里藏了银票,只

甜蜜游记 2025-01-24 18:56:16

1661年,金圣叹被判处死刑,刑场上,他对刀斧手神秘一笑,“我耳朵里藏了银票,只要你先砍我,钱就是你的咯。”刀斧手大喜,刀起头落,还真滚出两个纸团,打开一看,脸都绿了。 1661年8月7日,杭州刑场上演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处刑场景。当刽子手挥刀斩下金圣叹的头颅时,两张神秘的纸条从他的耳朵里掉落,上面只写着简单的两个字:"好疼"。 这位将幽默带到刑场的文人,正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圣叹的本名是金人瑞,但因为他早年的科举考试表现太过惊世骇俗,这个"圣叹"的别号反而比他的本名更加广为人知。在那个人人都在研读四书五经的时代,年少的金圣叹却独爱《水浒传》。 他不仅痴迷地阅读这部小说,还在书中写满了批注,这些批注后来被整理成《读第五才子书法》,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评论的开山之作。在当时的文人看来,研究这种"市井小说"是有失身份的事情,但金圣叹却认为文学不分贵贱。 在那个以八股文为圭臬的时代,金圣叹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读书路。他不满足于死记硬背圣贤之言,而是追求对文学的真实感悟。 金圣叹的特立独行不仅体现在他的阅读习惯上,更体现在他的创作态度中。当其他文人都在写应制诗歌、歌功颂德之作时,他却专注于评点通俗文学,为市井小说正名。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上,金圣叹堪称是最具传奇色彩的考生。他的三次科举考试经历,每一次都让考官和同考生记忆深刻,甚至在当时传为笑谈。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金圣叹抽到的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是出自孔子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像匏瓜一样挂在那里不做事。面对这道考题,金圣叹只画了一个和尚和一把剃刀,暗指出家人也要入世吗? 这份充满讽刺意味的答卷理所当然地得了零分。但金圣叹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反而在第二次科举中表现得更加大胆。 第二次科举时,考题是"夫子曰四十不惑也"。金圣叹在试卷上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有黄金万两和一位美人,请问夫子动心否?随后,他干脆连写了39个"动"字。 这个答案暗示孟子四十岁之前的三十九年里都在"动心",充满了对圣人的调侃。考官看到这样的答卷,立刻将金圣叹轰出考场。 到了第三次科举,金圣叹的表现更加出人意料。面对"西子来也"这个考题,他写道:"开东门西子不来,开南门西子不来,开北门西子不来,开西门西子来了吗?西子来也。" 这三次离经叛道的考试表现,让金圣叹的大名传遍科场。官府将"金圣叹"三个字列入科举黑名单,他不得不改名为金人瑞。 然而,改名后的金圣叹却一改往日的戏谑作风。他认真准备科考,以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文章,最终考取了功名。 但获得功名后的金圣叹并未像其他进士那样走上仕途。他选择继续潜心研究文学,尤其是对《水浒传》的研究和改编。 在他创作的《金圣叹版水浒》中,梁山好汉们不再接受朝廷的招安,而是坚持反抗到底。这个版本展现了金圣叹对忠义的独特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创作,更是金圣叹对现实的回应。他通过改写水浒故事的结局,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 在顺治十八年,清廷内外局势正处于微妙的变化之中。就在这一年,金圣叹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哭庙文》,这篇文章表面上是悼念顺治帝,实则暗藏了对清廷苛捐杂税政策的尖锐批评。 《哭庙文》的内容很快传遍各地,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怒。这篇文章揭露了当时百姓的困苦生活,也暴露了统治者的种种不当之处。 清廷对这种公开的批评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金圣叹因此被捕入狱,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的金圣叹并未因为即将面临死亡而改变他一贯的性格。他给家人留下的遗书写道:"盐菜和黄豆一起吃有核桃的味道",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却体现了他在生死关头依然保持的超然态度。 在行刑的那一天,金圣叹做了一个令后人难忘的举动。他在两只耳朵里各塞了一张纸条,这个细节成为了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经典。 当刽子手挥刀时,两张纸条从金圣叹的耳朵里掉了出来。打开一看,上面只写着"好疼"两个字,这个出人意料的玩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这个举动不仅展现了金圣叹面对死亡的从容,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幽默本色。 金圣叹的这种态度,在明清之际的动荡年代显得尤为难得。那是一个文人命运多舛的时期,许多人在政治压力下选择了屈服或沉默。 但金圣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对抗时代的悲剧。他的幽默不是为了回避现实,而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表现。 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圣叹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用看似轻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0 阅读:250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