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

成双影夜色 2025-01-25 19:30:42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这个故事还得从1935年说起。那一年的湖北孝感,有一位名叫杨长银的地主。杨家祖祖辈辈都是孝感本地人,几代人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就在那一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一支部队来到了孝感。这支部队是为了执行长征途中的一项特殊任务。他们需要在孝感地区秘密活动一段时间,为此急需筹措给养。 可是那时的红军可谓是青黄不接,拮据得很。战士们都是身无分文,部队也没有多余的经费。怎么办?他们想到了向当地的群众借钱。 消息传到了杨长银的耳朵里。杨长银虽然家境殷实,但他知道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杨长银想,红军为革命流血牺牲,现在有困难,作为老百姓,理应伸出援手。 杨长银回到家,把家里的积蓄翻了个底朝天。他自己拿出了200大洋,又四处托人借了200大洋。在那个年代,400大洋可不是个小数目,差不多够一个人过好几年的了。 杨长银二话没说,把这400大洋交到了红军负责人的手里。红军的同志们感动不已,执意要给杨长银写一张借条。杨长银摆摆手说不用,他这是心甘情愿支持革命,不图回报。 但红军同志坚持要写借条。他们说,红军有纪律,借钱要还,这是规矩。杨长银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收下了那张借条。 转眼到了2015年。在孝感市的一个小村子里,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杨明荣的父亲早逝,留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妹需要他照顾。生活的重担压得杨明荣喘不过气来。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杨明荣想起了祖父杨长银常常提起的那张借条。杨明荣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清楚地写着:"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借到杨长银大洋肆佰元整。" 杨明荣的心头涌起了一丝希望。他想,红军打天下都成功了,现在国家这么富裕,会不会帮忙还这笔钱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明荣带着借条,来到了孝感市政府。 政府工作人员看到杨明荣拿出的借条,起初也是一脸的不可思议。这张纸条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上面的字迹都有些模糊不清了。大家议论纷纷,这事儿还真是闻所未闻。 但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敷衍了事。他们意识到,这张借条不仅仅是一张旧纸片,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于是,他们决定认真对待杨明荣的请求。 政府组织专家对借条进行了鉴定。经过仔细检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张借条是真实的历史文物,记录了杨长银当年资助红军的事迹。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孝感。 市政府经过慎重讨论,做出了决定:以修建"杨长银红色记忆馆"的方式,来象征性地归还这笔特殊的"欠款"。这个决定得到了杨明荣的理解和支持。 就这样,一座纪念杨长银先生的红色记忆馆开始筹建。馆内不仅复原了当年杨长银借钱给红军的场景,还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再现了那个峥嵘岁月里,普通百姓支持革命的感人故事。 2016年,杨长银红色记忆馆正式对外开放。每天,许多参观者来到这里,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那段历史。人们被杨长银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被红军将士诚信守诺的品格所折服。 杨长银的后人虽然没有拿到400块大洋,但他们得到了一份更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特殊的"欠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还"给了杨家,也"还"给了所有的人民。 杨长银的故事,在孝感广为流传。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个人奉献的佳话,更是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杨长银这样慷慨支援革命的人并不在少数。正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支持,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杨长银的事迹,引发了人们对红色历史的追忆和探寻。越来越多尘封已久的革命故事被发掘出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重现在人们眼前。人们惊叹于先辈们的浩然正气,感动于他们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红色记忆的传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各地纷纷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旅游路线。通过参观学习,人们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