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和留美流浪博士孙卫东是同班同学?目前掌握的情况是

熹然说历史 2025-01-25 20:05:11

携程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和留美流浪博士孙卫东是同班同学?目前掌握的情况是:他们确实都是85届复旦大学天才少年班的,也就是说:他们真的是同学。 1985年的春天,复旦大学开始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在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倡议下,复旦决定效仿中科大少年班的做法,从全国各地招收数理化尖子生,组建首届"复旦少年班"。谢老还亲自坐镇指挥,带领一批复旦的精英教师,奔赴各省市选拔新生。 在江苏省,被复旦相中的两位少年,便是后来声名远扬的梁建章和孙卫东。梁建章彼时还只是一名年仅14岁的初三学生,却已经在数学和英语方面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天赋。孙卫东虽然大梁建章几岁,但高一时的成绩也已名列前茅。两人都顺利通过了复旦的选拔,成为首届少年班的一员。 1985年9月,11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齐聚复旦校园,正式组建复旦少年班。班上最小的学生年仅11岁,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8岁。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但他们都拥有过人的智商和惊人的学习能力。校方为他们安排了严苛紧凑的课程,并从复旦和交大选调最优秀的教师授课。 在这个天才云集的集体里,梁建章和孙卫东也算得上佼佼者。梁建章数理化样样拔尖,英语更是全班第一。孙卫东则在课堂上常常发表独到见解,是老师眼中的"刺头"学生。两人虽然个性迥异,但在学习上却是惺惺相惜的良师益友,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到深夜。 四年的班级生活很快过去,转眼就到了1989年。在这一届少年班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保送了国内顶尖的研究生院。孙卫东获得了保送资格,但最后还是决定出国留学。梁建章则放弃保研,毅然决然前往美国乔治亚理工深造计算机。两位昔日同窗,就此奔赴了不同的人生轨道。 孙卫东在1988年获得了CUSPEA(中美物理学会联合招生考试)的资格,前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六年后,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该校做了一年多的博士后研究。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李文和间谍案发生后,他不得不放弃教职,转而去华尔街一家公司做程序员。 此后,孙卫东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他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经常输得倾家荡产,甚至出现幻听幻觉的症状。2007年,他与结发多年的妻子离婚。失去了工作和婚姻的孙卫东,开始流落街头,成为纽约的一名无家可归者。16年风餐露宿的生活,让他沦为了一个满面风霜、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梁建章的人生轨迹则截然不同。1989年赴美后,他先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随后在硅谷工作了几年。1997年,他被甲骨文公司派驻回国,出任甲骨文中国的咨询总监。创业的念头在梁建章心中萌芽。 1998年,互联网狂潮正席卷全球。梁建章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与同事范敏、李斌、孙洁联合创办了携程旅行网。经过几年的努力,携程迅速成长为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龙头老大。2003年,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梁建章也一举成名,跻身富豪之列。 如今的梁建章,是携程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在商界是一名响当当的成功企业家。而他的复旦同学孙卫东,却沦为街头乞丐,时常被路人误认为"流浪大师"。一个是叱咤商界的精英,一个是潦倒半生的流浪者,两位昔日少年班同窗的人生,竟然天差地别到了这种地步。 梁建章和孙卫东的人生轨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两位昔日同学的人生天壤之别?是社会的不公还是个人的选择?外界环境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个人的性格特质和价值取向。 梁建章的成功,固然有天赋和运气的成分,但更多地还是源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他敢于冒险、善于把握机遇,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而孙卫东的失意,虽然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还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他过于自负,不善于处世,在逆境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从梁孙两人的经历来看,天才少年教育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但在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抗挫折能力方面,恐怕还存在一些不足。社会舆论常常过于关注天才少年的智商和学业,而忽视了他们在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成长需求。 事实上,在复旦少年班的学生中,像孙卫东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著名学者宁铂就曾两次出家,几经波折后才重返学界。这说明,天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人文关怀。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他们才能真正迈向成功。 孙卫东的不幸遭遇,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人将其归咎于社会不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孙卫东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帮助,而不是沦为街头乞丐,受人白眼。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缺憾。

0 阅读:40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