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一位男子收到了别人赠送的鹦鹉,他对这只鹦鹉喜爱不已,后来又买了一

哈皮的高高 2025-01-26 02:42:34

2017年,广东一位男子收到了别人赠送的鹦鹉,他对这只鹦鹉喜爱不已,后来又买了一只来配对,结果两只鹦鹉共生下了43只小鹦鹉,然而,当他挑选了6只小鹦鹉出售后,却意外地被判了5年刑期。 信息来源:央广网2017-05-06出售两只自养鹦鹉被判5年 男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8年5月,王鹏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两年的牢狱生活,源于他心爱的鹦鹉,这听起来多少有点魔幻,谁能想到,原本是玩票性质的爱好,竟会将他送进铁窗,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2014年春,在广东务工的王鹏,一个性格内向却热衷于鼓捣小玩意的普通工人,生活因一只意外受伤的鹦鹉而泛起涟漪。 这只由同事转赠的鹦鹉,仿佛一道光,照亮了王鹏的平凡世界,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呵护之心。 出于对鹦鹉的深爱,王鹏不仅细心照料,还突发奇想,通过网购迎来了一位“说话”高手——雌鹦鹉,为家中添上一抹温馨。? 谁承想,这对鹦鹉情侣迅速启动“繁殖计划”,一口气孕育出40多只活泼可爱的幼鸟,这突如其来的“大家庭”让王鹏既惊喜连连又陷入了甜蜜的烦恼。 王鹏家境普通,居住空间有限,家人对养鸟也没兴趣,养活这么多小家伙实在艰难。 无奈之下,2016 年,他把 6 只幼鸟卖给了花鸟店主谢田福,这本是一次看似平常的交易,谁能想到,这竟是祸事的开端。 几月后,谢田福因他事被警方调查,牵出从王鹏处购鹦鹉之事。警方发现鹦鹉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鸟类,并在王鹏家查获45只稀有鹦鹉,包括濒危品种,王鹏生活骤变。 2017年4月,王鹏一审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及3000元罚款,舆论认为量刑过重。王鹏家人难以接受,妻子积极上诉,王鹏在看守所安慰家人。律师团队主张人工养殖不应等同野生动物。 2018年3月,二审改判两年,罚金不变,但王鹏及家人仍不解。此事暴露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认知不足,引发思考如何填补这一空白。 “鹦鹉案”的焦点,在于人工养殖的鹦鹉是否仍属于野生动物,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问题,王鹏及其家人坚称,他们对鹦鹉的保护属性毫不知情,出售也只是因为孩子生病,无暇照料。 警方甩出重磅证据,社交群组里他售卖鹦鹉的信息曝光,这一下,整个事件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令人咋舌,谁能想到,一只小小的鹦鹉,竟让王鹏的人生彻底失控。 在法律专家看来,不管鹦鹉是人工饲养还是野外生长,只要它属于濒危珍贵野生动物,就自带 “保护光环”,这是刻在物种基因里的属性,不会因饲养方式而改变。 人工繁殖的鹦鹉,同样在法律的严密保护之下,私自交易,无疑是在法律的雷区疯狂试探,一旦越界,后果不堪设想。 可现实却让人无奈,普通民众对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法规,几乎是一知半解。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让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触犯法律,王鹏的遭遇便是典型。 如今,如何让这些晦涩的法规通俗易懂,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否则,类似的悲剧或许还会不断上演。 王鹏的“鹦鹉案”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是一个警示牌,它提醒我们,在饲养宠物之前,务必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要因为一时的喜爱而触碰法律的红线。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物种,很多人对相关法律知识不太懂,还有种“大家都这样,不会有人被抓”的心态。 这不但威胁着野生动物的安全,也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鹦鹉案”的发生,也暴露出普法教育的不足。 如何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要让类似的事情少发生,关键是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法律法规。 谁能料到,一个平凡打工仔王鹏,竟因自己的爱好,一头栽进了人生的深渊,付出了沉重代价,深陷囹圄!曾经,他也只是在生活里奔波忙碌,为梦想打拼,却没想到一次寻常的爱好追求,成了改变命运的噩梦转折点。 如今,王鹏终于重获自由,能畅快呼吸新鲜空气,可那段灰暗的日子,像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疤,刻在他心底,每一个回忆的瞬间,都带着刺痛与悔恨。 他鼓起勇气,决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公之于众,只为了给大家敲响警钟,千万别再踏上他这条错误的道路,别因一时的冲动和对爱好的不当追求,毁掉自己原本美好的生活,大家好奇王鹏究竟有着怎样的爱好,又因何陷入如此绝境吗? 王鹏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追求个人爱好的同时,如何尊重自然规律,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拥有真正的“晴天”,希望王鹏的故事,能为更多人带来警示和启迪。

0 阅读:89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