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注意到他犹豫不决地站在原地,便赶紧上前询问他需要办理什么事务,老人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欠条。 信息来源:荆楚网丨湖北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金额400大洋 2015年,湖北孝感市政府,一位拾荒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大厅,手里紧紧攥着一张薄纸,那是他最后的希望,也是一段尘封历史的钥匙。 杨明荣老人生活压力很大,感觉都快被压垮了,妻子病情严重,医药费高昂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想了又想,最后还是拿出了那张家传的旧借条。 这是一张红军欠条,借款人是他的爷爷杨长银,债主则是当年的红军部队,400块大洋,在1930年那可是巨款,这张欠条,在杨家已经传承了三代人。 它不仅仅是一张债务凭证,更是一份家族记忆,一个关于信念和承诺的故事,多年来,杨家虽然生活清贫,却从未想过要政府兑现这笔钱,欠条静静地躺在箱底,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杨家几代人的坎坷人生。 他知道这只是一张陈旧的纸片,85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这笔“债”还能要回来吗? 政府工作人员起初一头雾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拿着红军欠条来要钱? 经过核实,政府证实了这张欠条是真的,这张借条背后,有着一段军民情深的感人故事。 徐杏深受感动,却也感到为难,他明白这笔钱对杨长银来说有多重要,他建议杨长银留点钱,以防万一用得上。 然而,杨长银却坚定地拒绝了,他常说,红军打仗是为了给老百姓谋福利,他这点钱根本不算啥。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明白只有红军能带给百姓一线希望,他打算把这400块钱捐给革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徐杏被杨长银的大义所打动,于是认真写了一张借条,保证以后一定会还钱,这张借条,它不仅是红军的诺言,还体现了军民间紧密的鱼水关系。 抗战后,政府曾兑现“红军欠条”,但杨长银出于多种考虑未上交。他认为红军牺牲巨大,此钱微不足道,或视为对革命的捐赠,加之战士可能已牺牲,欠条失去意义。欠条默默躺在杨家,直至2015年杨明荣为妻治病取出。 政府最终决定,按照1:100的比例,将400块大洋折算成4万元人民币支付给杨明荣,这个举动,不仅是对85年前诺言的践行,也是对杨长银一家为革命事业所作贡献的肯定和尊重。 这张借条,不仅是张纸,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在的纽带,是我们宝贵的记忆,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追求和坚定信念,同时也看到了老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付出和坚定拥护。 团结军民的力量,最终把旧社会推翻,我国成立了,我们现在过的是挺安稳、挺富足的日子,可得记住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发扬那股革命劲头,好好珍惜现在这不容易的好生活。 杨长银和红军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网路上,这事儿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有人感叹,军民鱼水情是革命胜利的基石;也有人质疑,4万元的补偿是否足够? 抛开这些争议,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张欠条背后的精神力量,这段话告诉我们,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它是生动的故事,是我们应当永远记住并传颂的宝贵精神。 杨明荣的故事,只是无数个“红军欠条”故事中的一个缩影,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 #我在罐头搞创作#
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注意到他犹豫不决地站在原地,便赶
哈皮的高高
2025-01-26 14:41:38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