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了自己的照片后说:“真没想到,我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拍出的照片会有这么好看。” 毛主席真的太谦虚了,这是1936年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后,记者斯诺给毛主席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目光如神,铿锵有力,如果单看照片,谁能想到这是刚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毛主席呢。 1936年,红军顺利抵达陕北。6月21日,中央党政机关从瓦窑堡撤离,在7月初的时候来到了保安县城。彼时,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了这里,他怀揣着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真实情况的愿望,打算为毛主席夫妇拍摄一些照片。当时,贺子珍已有身孕,肚子微微隆起,看得出已有好几个月的身孕了。 7月13日,也就是毛主席到达保安的第三天,斯诺向毛主席提出了拍照请求,毛主席欣然应允,来到窑洞前准备拍照。然而,斯诺却遇到了难题。刚刚经历长征的毛主席,头发留得很长,像是许久都没有好好打理过,面容显得十分憔悴,整个人蓬头垢面的,这样的形象如果用于发表照片,可能无法很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斯诺尝试着对毛主席的形象进行了简单整理,但仍觉得效果不佳,他认为毛主席若是戴上一顶军帽,或许会好很多。 说来也巧,斯诺正好有一顶后勤部新发给他的新军帽。他便将这顶军帽拿给毛主席,让毛主席戴上试试看。毛主席戴上军帽后,顿时精神了许多,形象也大为改观。斯诺先调整了一下角度,然后让毛主席微微侧身,随即按下了快门,就这样,一张宝贵的照片诞生了。 1937年1月25日,美国的《生活》周刊刊登了毛主席的这张照片,还配有斯诺撰写的一篇报道。在报道中,斯诺写道“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的头颅值25万大洋”,这是敌人曾经对毛主席抓捕的悬赏金额,可见敌人对毛主席的忌惮。照片旁边站着贺子珍,对于贺子珍,《生活》周刊给出的注释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妻子”。 这张照片意义非凡,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从时间上推算,当时毛主席40出头,正值中年的旺盛时期,照片中的他,虽然经历了长征的艰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展现出了一位伟大领袖的独特魅力。 这张照片的传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形象,打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和诋毁污蔑。在此之前,外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知之甚少,甚至充满了误解和偏见。而这张照片,就像一束光,它让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有着这样一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领袖,正带领着红军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埃德加・斯诺的这一拍摄行为,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瞬间,更是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这张照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其实毛主席一生留下的照片不算少,从在湖南长沙读书时就留下了很多照片,开始革命后,由于敌人的封锁和照相馆的缺少,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毛主席留下的照片是最少的。 一直到1936年毛主席到了陕北后,很多外国记者的到来,在他们这些记者的镜头下,才留下了这么多的珍贵的照片。 而关于这张照片,原照片一直被斯诺收藏着,一直到1975年,斯诺的夫人来到中国,把他爱人珍藏了半世纪的照片交给中国,最后被送入了国家博物馆,斯诺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就是因为他的西行漫记,外国人才开始了解到毛主席。 从那以后毛主席留下的照片更多了,尤其是建国以后,毛主席有了许多专业摄影师为他记录下诸多珍贵瞬间,像石少华、侯波、吕厚民、钱嗣杰等,都是为毛主席拍摄过大量照片的优秀摄影师。 在这些摄影师眼中,毛主席本人以及他的照片都有四个特点。 1.毛主席没什么架子,尽管身为领袖,但他与摄影师相处时十分随和,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之感,只是话不多,却总能用行动传递出对大家的尊重与关怀。 2.毛主席十分幽默,在一次拍合影时,大家面对镜头难免有些紧张,毛主席见状便笑着劝说大家不要紧张,瞬间让现场氛围轻松起来,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这也体现出他善于用轻松的方式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3.毛主席面容和蔼可亲,他的每一张照片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充满温情的领袖形象。 4.这些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的毛主席,不是被神化的形象,而是展现出了他普通人生活的一面,让人们看到他也有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对人民的深情,使伟人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让后人能通过这些照片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毛主席。
毛主席看了自己的照片后说:“真没想到,我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拍出的照片会有这么好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1-28 19:34:26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