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0日,日军攻入桂林,城防司令韦云凇临阵脱逃,八百多桂军撤退到七

史行途 2025-01-30 23:15:39

1944年11月10日,日军攻入桂林,城防司令韦云凇临阵脱逃,八百多桂军撤退到七星岩后,面对数千日军包围,宁死不降,最后全员战死。 在日军侵入广西后,白崇禧清点兵力,总共也就不到十万人马,他认为不能将主力全部损失在守城战中。 本来,桂林城内有31军和46军这两支战斗力强的部队,但调动来,调动去,46军、31军的主力都调了出来,最后只留下31军的131师(师长阚维雍)和46军的新兵师170师(师长许高扬)及部分民团守卫桂林。 虽然守城兵力不足,但广大官兵守土的决心很大,可惜的是白崇禧用人不当,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无心死守,意志薄弱。 10月28日,日军进攻桂林外围,桂林保卫战打响。11月8日,日军对桂林完成了包围,在进行了十几分钟的炮击后,开始发起全线的攻城战。 激战到9日天明,江中飘满日军的尸体,连江水都被染红。下午,守军组成敢死队,将桥头堡阵地夺回。几百窜入城内的日军,也被守军两面夹击,围困在城里的民居内。 激战至11月10日,韦云淞命人叫通第四战区长官部的无线电报话机,向张发奎报告了桂林的战况后,说:“请张长官高抬贵手,批准我们突围,将来好报答长官的恩德。” 桂林守军约2万人,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数千,但还有一万多人,虽然处境艰难,但还没有到无法支持的地步,而且包括师长阚维雍在内的广大官兵,战斗意愿很强,但韦云淞却准备要跑了。 张发奎质问说:“钻到城里的那几百个日本兵消灭了没有?” 韦云淞支支吾吾,张发奎命令说:“局势危急,望你部继续死守待援。” 虽然张发奎不让撤退,但吓破胆的韦云淞不管这么多,于是他不顾战区最高长官张发奎的命令,决定擅自突围。 当日下午,韦云淞召集高级将领开紧急会议。会上,他首先责备第131师作战不力,致使日军突破中正桥阵地而窜入城内,之后又说:“守城10余日,官兵伤亡太大,势难久持,各位有什么看法,务必畅所欲言。” 大家知道韦云淞要弃城逃跑,谁也不想承担弃守的罪名,一个个都沉默不语。韦云淞见众人都不开口,只好自己说:“守是守不住了,不如放弃桂林突围而出,以免被全歼。” 随即,韦云淞命守军各部,在晚上由牯牛山,越过阳江向南突围。 当晚,在鹦鹉山岩洞里,城中的军官进行最后的一次聚餐,第131师师长阚维雍悲愤的对大家说:“来生再见!” 吃完饭,阚维雍面色平静,回到师部,师部人员已集合在会议厅,等候他开会。阚维雍说:“有好消息,你们等一会,我回房取个东西,再来告诉你们。” 谁知,阚维雍刚刚离去几分钟,他的房间里就传出一声枪响。参谋长郭炳祺急忙冲入查看,只见阚维雍趴在公文桌上,手枪紧握手中,已经自杀了。 阚维雍死后,郭炳祺急忙给韦云淞打去电话,报告阚维雍自杀经过。韦云淞听后,冷淡的说:“算了,算了,突围要紧。” 突围途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170师副师长胡厚基在和日军的遭遇战中战死。 与此同时,有不少不愿离开的官兵,在自发的抵抗,直至战死,很多士兵在身上绑上手榴弹,然后冲向日军兵群和坦克,其决死之信念,让日军震撼。 在七星岩内,131师的800多官兵(大部都是伤兵)和日军继续血战,日军围山后,强攻几次失败,悍然使用了毒气弹,岩内官兵宁死不降,最后全员战死。 几天后,突围到安全地带的韦云淞,突然收到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的遗书。原来,陈济桓突围途中,因负伤行动不便,也举枪自杀。 自杀前,陈济桓在名片上写下遗书,并以手指蘸血,在他的名字上面印上自己的手印,嘱咐卫士将名片交给韦云淞。 陈济桓和白崇禧熟识,早年就是新桂系的一员,1933年因坠马伤足,离开了桂军。1938年,陈济桓被白崇禧派去负责一处金矿,待遇虽然优厚,但陈济桓总是以不能上阵杀敌为憾。 桂林保卫战前夕,陈济桓请缨出战,白崇禧、韦云淞见他求战心切,便未报请重庆军委会,即任命陈济桓为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 陈济桓死后,由于是“黑官”,不能报请军委会抚恤,死后并未得到任何抚恤。1985年,人民政府追认陈济桓为抗日烈士,让他得到了应有的哀荣。 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战后,因擅自突围被撤职查办,第16集团军、第31军被撤销番号,所部被并入第46军。 在张发奎主持的桂柳作战检讨会上,有人愤怒的指责韦云淞:“你真是可耻的败类,遗臭万年,愧对八桂父老。” 韦云淞被撤职查办后,在1948年,竟然又被白崇禧再次起用,被任命为广西禁烟督办,韦云淞借此机会大捞一把,在梧州与人合资开桂昌行商店,经营鸦片烟土,禁烟督办变成烟土大老板,实在是让人讽刺。1949年,韦云淞拿着敛取的钱财,跑到香港当起了寓公,几年后病死。 桂林保卫战,虽然有守城的最高指挥官韦云淞的擅自逃跑,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广大官兵的抵抗是坚决的,打得是非常英勇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图片:阚维雍)

0 阅读:1
史行途

史行途

不急不躁,安然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