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连声冷笑道:“好你个文官清流!“谁知,不久,乾隆又派人把白银全部退了回去。 乾隆十五年,已经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清点出36.2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几百年都挣不到的财富。 然而,这笔巨额财富并非贪污所得,而是张廷玉在朝为官五十年间积累的合法收入。在清朝,高级官员除了每月的固定俸禄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津贴和补贴。 张廷玉从康熙朝开始,历经雍正朝,到乾隆朝,前后为官五十余年。他曾担任过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等重要职务,这些职位的俸禄和补贴都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固定收入,张廷玉还多次获得皇帝的赏赐。在清朝,皇帝赏赐大臣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或者立下功劳的时候。 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特别信任,经常会赐予他金银财物。史料记载,仅在雍正九年一年间,张廷玉就得到过多次赏赐,其中包括白银、珍贵的药材以及各种贵重物品。 在清朝官场中,张廷玉是出了名的清廉,从不收受贿赂。他为官数十年,从未有过任何贪腐的记录。这一点,就连对他心存芥蒂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 张廷玉一生节俭,即便身居高位也从不铺张浪费。他把大部分收入都存了下来,这才积累了这笔巨额财富。这些钱财的来源都是清清白白的,每一分都能说得清楚。 在当时的清朝官场中,像张廷玉这样既位居高位又能保持清廉的官员并不多见。他的这笔财富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古代,一个官员如果真的清廉,通过正当收入也能积累相当可观的财富。 而这36.2万两白银的数额,其实并不算特别惊人。要知道,在清朝中后期,一些真正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的赃款动辄就是几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白银。 在乾隆十五年,乾隆决定对年近八旬的张廷玉进行抄家。这次抄家行动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政治行动。 抄家的直接导火线是张廷玉的一位姻亲因为匿丧不报而被查处。但这只是表面原因,真实目的远不止于此。 乾隆派遣心腹大臣德保负责这次抄家行动。在派遣德保之前,乾隆特别强调了两个重点:一是要彻查张廷玉是否存在贪污行为,二是要搜查张廷玉是否留下了任何涉及朝廷机密的文字记录。 这两个重点实际上反映了乾隆的真实意图。张廷玉在朝堂上经历了三朝更替,参与了无数重大决策,掌握着太多朝廷机密。 德保带领一队人马抵达张廷玉的住所,开始了详细的搜查工作。搜查过程异常严格,从房屋到院落,从地窖到厨房,甚至连茅厕都没有放过。 搜查的重点是张廷玉的书房和私人物品。因为如果有什么机密文件或者私下记录,很可能就藏在这些地方。 在搜查过程中,德保的人发现了数个装满白银的箱子。经过清点,总计有36.2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立即引起了轰动。 但是让德保意外的是,除了这些白银之外,并没有发现任何贪污受贿的证据。张廷玉的账目记录非常清晰,每一笔收入都有来源可查。 更让德保惊讶的是,他们翻遍了张廷玉的所有书信和文件,也没有发现任何涉及朝廷机密的记载。张廷玉在这方面做得极为谨慎。 这次抄家行动持续了整整三天。德保的人马几乎把张廷玉的家翻了个底朝天,但最终只找到了这些完全合法的白银。 德保回京后向乾隆汇报了搜查结果。他不得不承认,张廷玉确实是个难得的清官,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为官操守上都无可指摘。 这次抄家行动虽然没有达到乾隆预期的效果,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张廷玉的为官清廉。一个在朝堂上待了五十年的大臣,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德保汇报完抄家结果后,乾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36.2万两白银全部退还给张廷玉家人。 这个决定首先维护了清朝统治的正统性。乾隆通过这种方式向天下昭示:清朝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朝廷,对清廉的官员绝不会无故抄家。 白银退还的消息很快在京城传开。这让其他在朝为官的汉族大臣看到了希望:只要行得正走得直,即便遭遇不测,最终也会得到公正对待。 乾隆这一举动还展现了他作为明君的形象。虽然之前对张廷玉多有不满,但在事实面前,乾隆依然选择了秉公处理。 但是,退还白银并不意味着张廷玉就此平反。相反,乾隆对张廷玉的其他处罚依然保留:剥夺伯爵身份、取消配享太庙的待遇都没有改变。 张廷玉在白银退还后的生活并不好过。失去了爵位和荣誉的他,在家乡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当地官员对这位昔日的朝廷重臣避而远之。没有人敢与他来往,生怕惹祸上身。 五年后,张廷玉在孤寂中离世。临终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或许也体现了他一贯的谨慎作风。 张廷玉死后,乾隆又有了新的举动。他追赠张廷玉"文和"的谥号,这是很高的评价。同时,他还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这些死后的荣誉看似是对张廷玉的褒奖,实际上更是乾隆为自己塑造仁君形象的手段。一位仁君不会永远记恨臣子的过错,而是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宽恕。
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
历史有小狼
2025-01-31 13:34: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