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7日,杜道时从台湾新竹机场驾机起义,准备飞往1949年4月17日,杜道时从台湾新竹机场驾机起义,准备飞往大陆,他对同行的郝子仪说:“万一出了问题,你就冲我太阳穴打,别让他们捉活的!” 1917年2月,在山东高唐县南街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杜道时降生。这个出身优渥的少年,未来将在中国现代航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幼年时期的杜道时虽然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但他的目光却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脚步。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平四中毕业,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 1935年冬天,北平城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亲身经历这场运动的杜道时,对国家命运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1936年冬,杜道时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选择。他放弃了进入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报考了国民党航校。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杜道时被派往美国,负责接收B-24新型远程轰炸机。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 在美国期间,杜道时接触到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进步书籍。这些描述延安革命生活的文字,让他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与杜道时同期留学的刘善本,成为他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对象。两人经常就国家前途和革命理想进行深入探讨,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1946年6月26日,刘善本驾驶B-24轰炸机从昆明飞抵延安的壮举,给杜道时带来了巨大震撼。这一事件不仅震动了国民党空军高层,也让包括杜道时在内的许多爱国飞行员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1948年夏天,地下工作的转机出现了。负责胶东统战工作的杜鸣与杜道时取得了联系,为起义计划奠定了基础。 双方约定了一系列秘密联络方式。包括无线电波长频率、飞机摇动机翼的暗号、投放白色降落伞等具体信号。 为了保证联络的安全性,他们在上海和镇江分别建立了地下联络点。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空军开始暗中准备撤往台湾。1月25日,空军第八大队突然宣布调往台湾新竹。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高层安排杜道时携带妻女分乘两架飞机前往台湾。 到达台湾后,杜道时面临着更为严密的监视。为了继续与其他起义人员保持联系,他不得不通过妻子外出购物的机会传递信息。 1949年3月,一封来自上海的化名信件带来了新的希望。信中暗藏"祝努力"三个字的密语,这正是"飞回"的暗号。 与此同时,杜道时还收到了署名"太平"的来信。这是刘善本的化名,他的信件进一步坚定了杜道时的决心。 在新竹机场,一位关键的助手出现了。空军第八大队的机械员郝子仪与杜道时一见如故,他们的共同理想让两人结成了革命战友。 4月16日深夜,郝子仪带来了重要消息。他不仅为起义选定了全大队最好的333号飞机,还特意将油箱加满,为长途飞行做好准备。 在敌人的重重监视下,杜道时无法通知其他起义人员。起义前夜,所有准备工作都在秘密进行。杜道时将标记了记号的地图和必需的飞行用品藏在衣物中,静待行动时机的到来。 1949年4月17日凌晨4点,杜道时身着机务人员的浅绿色布夹克,悄然来到新竹机场。郝子仪早已在机场门口等候,他以给飞行员做准备工作为由,顺利带杜道时进入机场。 在驾驶舱内,杜道时将手枪子弹上膛后交给郝子仪,并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万一起飞出问题,你就朝这儿打,别让他们抓活的!" 清晨5点整,333号C-46飞机缓缓滑向跑道。为了避开敌机的追踪,他们没有直接向北飞行,而是选择了金门、厦门一带的航线。 飞机进入大陆领空后,他们调转航向直奔徐州。这座城市已经解放,机场由人民解放军接管,是最理想的降落地点。 在飞抵陇海和津浦铁路交叉点上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战机的围追堵截。面对这一危机时刻,杜道时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故意向东低空飞行。 这个战术起到了效果,追击的敌机因为油料不足不得不放弃追击。待敌机离开后,杜道时立即改变航向,向徐州机场靠近。 到达徐州机场上空后,杜道时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一边摇摆机翼,一边放下起落架,同时投下了白色降落伞,示意这是一架起义飞机。 然而,由于防空部队未能及时收到通知,密集的防空火力向飞机射来。面对这一生死考验,杜道时展现出了高超的飞行技术。 经过七个半小时的艰苦飞行,带着200多个弹孔的333号飞机,终于安全降落在徐州机场。这次惊险的起义飞行,成功为新中国带来了一架宝贵的运输机。 4月23日,杜道时和郝子仪驾驶着这架饱经战火的飞机抵达北平,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杜道时光荣地驾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在新中国成立后,杜道时继续在军事航空事业上贡献力量。他先后在27种机型上累计安全飞行4000多小时,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的飞行员和指挥人才。
1949年4月17日,杜道时从台湾新竹机场驾机起义,准备飞往1949年4月17日
历史有小狼
2025-01-31 13:34: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