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的余秋里中将回到家乡探亲,但他的弟弟却拒绝与他相见,尽管村长亲自上门邀请,弟弟依然不为所动,余财发生气地表示:“你当那么大的官,从未给家乡办点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余秋里诞辰100周年,将军曾言是副总理却非家乡计委主任 余秋里的老三余财发,和其他村民的反应不一样,他并没有那么高兴,相反,他选择了闭门不出,对哥哥的到来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村长的劝说,村民的议论,都无法改变他的态度。 他混得风生水起,却从不帮扶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他心中可还把我当作自家人?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了所有人的心里,也预示着这次探亲之旅,注定不会平静,热闹的欢迎仪式,掩盖不住兄弟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痕。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军?又是什么样的家庭矛盾,让兄弟反目? 余秋里回家了,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盛大的排场,他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和乡亲们聊着家常,回忆着儿时的点滴,他甚至告诉大家,自己平时吃的最多的就是米饭咸菜。 这与村民们想象中的“大官”形象相去甚远,也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将军,尽管如此,兄弟俩的隔膜还是没有解开,余财发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哥哥能利用职权帮助家人和乡亲。 这在当时农村的语境下,并非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然而余秋里的反应却异常坚决,他断然拒绝了弟弟的请求,语气严肃而坚定:“你们别想从我身上沾光!” 这句话就像一桶冷水,把余财发心里最后的希望浇了个透,他觉得自己的脸面被扫地,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你当那么大的官,从未给家乡办点事,” 说完他愤然离去,留下余秋里一人站在原地,权力与亲情,在这一刻,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面对弟弟的误解和离去,余秋里并没有置之不理。 他追了出去,耐心地向弟弟解释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我当官不是为了给谁谋私利,而是给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他解释说,如果当官的都想着自己的老家,偏袒自己老家,这和旧社会的贪官污吏有什么区别? 余财发慢慢平复了心情,他意识到,自己对哥哥的期待,其实也是一种私心,他忽略了哥哥肩上的责任,也忘记了哥哥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兄弟二人最终和解,亲情重新连接。 余秋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穷困的农家,自小便深知生活的不易,15岁那年,他毅然加入红军,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在长征路上,为了保护战友,他的左胳膊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击断。 尽管他的左臂严重腐烂、长满了蛆虫,他还是忍痛翻越雪山、跋涉草地,最终抵达甘南做了截肢,这段经历证明了他那股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肩负重任,成为了石油工业部的领导。 面对困难,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得想办法克服,一定要迎难而上!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经典名言,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将军,余秋里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缩影。 余秋里探亲事件,在坪里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觉得余财发不懂事,太计较;也有人理解他的心情,认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人之常情。 这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矛盾,更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权力与亲情关系的重新思考,成功与孤独,权力与亲情,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在余秋里的身上得到了统一,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与使命。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于北京溘然长逝。其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为国家进步功绩卓著。他的故事与品质令人难以忘怀,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不朽的精神印记。 他性格坚韧,勇敢无畏,对自己和亲人要求严格,是货真价实的共产党员,也是受人尊敬的开国中将,余秋里和余财发的兄弟冲突,反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现象。 权力既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导致私欲,如何正确使用权力,如何坚守原则底线,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余秋里将军的奉献精神和廉洁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罐头搞创作#
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的余秋里中将回到家乡探亲,但他的弟弟却拒绝与他相见,尽管
指尖花凉的
2025-01-31 14:31:2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