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高举抗日救亡的义旗,抓住了这一个时间窗口——国民党军已经全部溃逃,日军则立足未稳。 1939年罗荣桓与陈光率领的八路军115师师部及部分主力开进山东境内。最初进山东的时候,八路军不足一万人,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行政和政工人员,作战部队也就是一个团的规模。1943年的3月,八路军115师主力和原山东纵队进行了合编,成立新山东军区,山东地区的敌后抗战实现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动,指挥效率大大提高。至1945年战争结束前夕,山东军区的部队已经从最早的1万人发展到了27万。当时八路军正规部队总数103万,山东军区就占了26%,与此同时,山东地区民兵发展了50万人,乡、村的自卫团更是达到150万。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得整个华北战场的形势从1939年之后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在当时的华北战场上,进入山东的115师一部相当于一支偏师,绕到华北日军的后面;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华北日军一下子陷入了前后被夹击的态势。而于我方而言,有了山东根据地贯通南北之后,河北、河南、江苏与山东几个地方的抗日根据地便相互形成掎角之势。 还要注意的就是,因为山东省是日军海运补给的重要通道,日本人必须把大量的兵力放在山东战场,在八年抗战期间,山东平均牵制的日军一般都在3万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5万人,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同期华北日军总兵力的18%,牵制的伪军一般都在10万人左右,最多的时候能达到20万人。八年之中,山东八路军作战2.6万余次,歼敌51.4万人,占八路军歼敌总数的30%,缴获的各种枪支20余万支,炮900多门。 这个战果,一方面得益于山东优于华北的战场地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人的因素。八路军在初入山东时,这里的山区依然是被国民党顽固派掌握着,八路军主要还是在鲁南的平原地带进行作战,但最后八路军壮大了,国民党跑了,究其根源,靠的还是深入群众搞减租减息,搞三三制,改善民生,以民生赢得了民心。虽然在初期找不着山脉依托,但是老百姓就是八路军的靠山,譬如沂蒙红嫂的故事,就是当时鲁南地区军民关系的真实反映。 除了地缘之外,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周边几个敌后根据地的人才库。因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也最多,又地处中枢地带,肯定对周边地区的支援力度也是最大的,其中也包括人才的支援。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还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组建不久的山东纵队承担起了敌后抗战的重任。当时国民党军的石友三、高树勋部,由于日军进军太快,被扔在了敌后,困在了山东省,正是在山东纵队的援救之下,这些溃散在敌后的国民党军以及 在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和武汉保卫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了从侧翼牵制日军,同样是付出了重大的牺牲。1944年初鲁中军区又发动了第三次“讨吴战役”,歼灭了伪军吴化文部6400多人,不仅极大地改善了鲁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同时也有效地解除了当时山东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压力。
中共山东省委高举抗日救亡的义旗,抓住了这一个时间窗口——国民党军已经全部溃逃,日
博文忆览说
2025-02-02 08:45:3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