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走进军区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青春三下乡 镜头中的三下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曲阜师范大学“赤旌文宣”实践队成员曹安琪于2025年1月21日来到滨州市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实地参观,直观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这里保存了众多与教导旅成立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珍贵资料。该旧址见证了渤海军区教导旅从筹备到成立的重要历程,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历史和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基地。
踏入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庄重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坚固。司令部旧址的布局严谨,屋内陈列着当年的桌椅、地图等物品,仿佛让人看到了指挥官们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场景。战士们的宿舍则十分简陋,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简单的床铺和生活用品,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生活条件的艰苦。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壮大革命力量,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渤海军区积极筹备组建教导旅。来自各地的热血青年响应号召,纷纷加入。他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迅速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队伍。教导旅成立后,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旧址内还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教导旅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枪支,见证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传递着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教导旅的成长轨迹和战士们的青春风采。
今年是渤海区成立80周年,80年前在这里,英勇的渤海区军民始终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就是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不屈不挠是老渤海精神的灵魂。渤海区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体现出坚强的革命意志,涌现了“舍身炸敌堡”的抗战英雄侯登山“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铁打的英雄汉”刘竹溪、“打不烂拖不垮的钢八连”等战斗英雄和英雄群体,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艰苦奋斗是老渤海精神的精髓。渤海区原是一片盐碱地,只有少数可耕农田,大部分荒草丛生;居民多为移民且人烟稀少,生存条件极端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之下,渤海区军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实现了荒漠变粮仓,使渤海区逐渐成为抗战中的坚固堡垒、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顾全大局是老渤海精神的核心。任何情况下,渤海军民始终一条心,一切听党指挥,舍小家为大家,把完成党的任务作为最高利益,党群关系融洽和谐。为保卫延安,万余渤海健儿万里西征,继而驻守天山保卫建设边疆;为支援解放战争,数十万渤海民工手推肩扛随军行程数万里,用小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无私奉献是老渤海精神的具体体现。渤海区广大人民群众无条件服从革命事业需要,踊跃参军作战,真正做到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本次参观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曲阜师范大学“赤旌文宣”实践队成员曹安琪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升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