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地主王学文家里突然来了三位军人,而当他们表明来的意图后,王学文心里咯

市井老李 2025-02-05 20:45:03

1950年,地主王学文家里突然来了三位军人,而当他们表明来的意图后,王学文心里咯噔一下:看来儿子该走了。 原来,这三位军人前来,是要带走他的儿子的。而此时的王学文心里也很清楚,眼前身边这个陪着自己13年的儿子并不是亲生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明白这个原因,还得从13年前的一对红军夫妇说起。 1937年的元旦,正值寒冬时节。红军战士吴仲廉生下一个男婴,而他的丈夫是西路军的一位红军干部,叫曾日三。 由于当时八路军的条件艰苦,而吴仲廉又身体瘦弱,没有奶水。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没吃上过一口饱饭,整日饿的哇哇直哭。 另外,他们夫妇二人整日为抗战奔走,带着孩子也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把柄。为了能让儿子活下来,他们没有办法,这才决定将儿子交由他人抚养。 他们思前想后,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的一位地主身上,就是王学文。 王学文,在当时是地方民兵的大队长,已经39岁了,先后一共有5个孩子,只不过前4胎都不幸夭折了。 于是,一天清早,吴仲廉给孩子裹上棉衣,就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王学文家里走去。谁知,由于天气太冷,再加上她身体虚弱,一个步子没站稳,就晕倒在了门口。 而随着“咚”的一声响,也引起了王学文的注意。他赶紧推开门,一看,竟然是一位穿着军装的八路军。 鉴于当时形势严峻,王学文出门走了几步,左看看右看看,感觉四周没人,这才将吴仲廉给抬进了屋里。 这时,王学文的妻子也走了过来,看着眼前的女战士,便向丈夫询问起缘由。谁知,就在他们交谈期间,突然发现这位八路的衣服竟然一动一动的,怀里像是藏了什么东西。 而就在他们准备去查看的时候,随着“哇”的一声啼哭,吓得两人猛地一冷战。 原来,是吴仲廉怀里的孩子又被饿醒了,一时间竟哇哇大哭起来。而这响亮的一声,也惊醒了晕厥的吴仲廉。 随后,吴仲廉缓缓起身,她解开衣襟,抱着自己的儿子,对王学文说:“你是王大哥吧,这是我的孩子,求您帮我照顾他吧,孩子跟着我,肯定活不长,孩子跟您姓,就叫王继曾吧。” 王学文看着眼前这位瘦弱的女八路,又看了看她怀里啼哭的孩子,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另一边,王学文的妻子也是一位母亲,她看着又瘦又小的孩子,顿时心疼不已,她赶紧接过孩子,撩开衣襟就给孩子喂奶。 “同志,你别担心,我的奶水足,有我孩子吃的,就会有你孩子吃的”,王学文的妻子说道。 看着孩子蠕动的嘴唇,吴仲廉也开心的笑了。 就这样,吴仲廉的孩子取名王继曾,在王学文夫妇的呵护下,没多久,王继曾就吃的胖乎乎的。可是,孩子有了着落,吴仲廉却发生了意外。 两三个月后,因西路军压力过大,吴仲廉再一次战斗中被捕,而她的丈夫在掩护战友的过程中不幸牺牲。 很快,王学文打听到了吴仲廉被捕的消息。为感激她们的大义凛然之举,王学文花了重金,带着王继曾和妻子前去探望。 在狱中,吴仲廉看着眼前白白胖胖,正熟睡的儿子,又一次开心的笑了。但为了不让敌人察觉,她只是和王学文简单说了几句,就让他们走了。 接着,等所有人都走以后,吴仲廉再也按捺不出的哭了起来。 后来,王学文本想带着王继曾再去探望几次。不料,一问才知道,吴仲廉已经被转移走了。至此,王学文再也没有了吴仲廉的消息。 但让王学文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为吴仲廉消息的事儿犯愁时,家里突遭厄运,王学文的亲生儿子(第五个孩子)也不幸死了。 5子先后离世,使得王学文夫妇备受打击。也正是这样,他们把王继曾当成了亲生儿子来抚养。在王继曾的童年里,他也一直认为,王学文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转眼间,13年过去,王学文也早已上学,接受新时代的教育。而王学文夫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加疼爱王继曾,将他视为未来的希望。 然而,1950年,随着三位军人的到来,使得他们大吃一惊。原来,王继曾的亲生母亲还活着,这次前来就是接他的。 当年,吴仲廉被带走后,她被同志们给救了出来。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对王学文夫妇而言,他们心里很明白:这个养了13年的儿子要跟着他的生母走了。 一想到这,王学文夫妇心里五味杂陈,他的妻子很不舍的念叨着:“唉,这一去,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看着妻子失落的表情,王学文安慰道:“孩子是人家的,让人家走吧。” 临别之时,王学文抚摸着王继曾的脸,两眼婆娑,他对王继曾说道:“去吧,去你亲生母亲那里,那儿比我们这里发展得好。”说完,王学文便转身离开了。 没了儿子的陪伴,王学文夫妇整日心里空荡荡的。不过,好在他们后来还保持着联系,闹饥荒时还对他们格外的帮助。 王学文,他虽然是地主身份,但也是个博爱之人,用尽全力来抚养红军的后代。 而在当时,像王学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每日上工的工人,甚至还有小商贩。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用各自的行动为抗战做贡献,他们也是值得敬佩的人。

0 阅读:130
市井老李

市井老李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