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东一个13岁男孩,搬回家一个“小棺材”,母亲吼道:“赶紧给我弄回去

牧童的娱论 2025-02-06 11:39:41

1972年,山东一个13岁男孩,搬回家一个“小棺材”,母亲吼道:“赶紧给我弄回去,不吉利!” 谁想,几天后,小男孩不仅受到表扬,还获得了100元奖励。 信源:文物鉴赏|唐·舍利石棺 夏天傍晚,山东省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13岁的男孩小柱子扛着一个奇怪的“石头箱子”回家。他赤着脚,满头大汗,但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神色。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稀奇的东西,虽然搬起来很费劲,但他还是觉得这是“宝贝”,值得带回家给家人瞧瞧。 当小柱子将石头箱子搬进院子时,他的母亲正端着饭碗从厨房走出来。 一看到那石头箱子的模样,她脸色大变,急忙放下碗,指着小柱子大喊:“你这是从哪儿弄回来的?快给我搬回去!这种东西不吉利!” 小柱子挠了挠头,嘴里嘟囔着:“这不就是块石头吗?不吉利什么啊……” 母亲走上前,伸手就要打他。小柱子见势不妙,赶紧解释:“我是在山坡上找到的,这块石头看起来像棺材,我想着可能是个古董,就搬回来了。” 母亲一听“棺材”两个字,心里更不安了,急得直跺脚:“你还搬这种东西回来?赶紧送回去,别让村里人知道,要不然人家还以为我们家惹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无奈之下,小柱子只好在天黑之前把那石头箱子又搬回了山坡。 几天后,小村庄来了一队人,穿着干净整齐的中山装,看上去像城里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工具箱,在村里四处打听。 当听到村民提起小柱子从山坡上搬回来的“石头箱子”时,这些人立刻对小柱子产生了兴趣。他们找到小柱子,语气温和地问:“孩子,你能带我们去你找到那块石头的地方吗?” 小柱子一开始还有些害怕,以为自己做错了事,但看到对方不像是来责备他的,便点了点头,带着他们朝山坡走去。 到了山坡上,那块石头还安静地躺在那里。专家们围着石头箱子仔细地观察起来。 一个年长的专家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刮掉石头上的泥土,露出了石头的本来面目。石头箱子整体呈长方形,表面布满了花纹,看上去并不像普通的石块。 “这是……舍利棺!”一位专家惊呼,随即激动地解释道:“这种石棺是唐代高僧用来存放舍利子的,太罕见了!这孩子的发现可是了不起啊!” 其他专家纷纷点头称赞,一边测量记录,一边拍照留档。 村里的其他人闻讯赶来,站在一旁议论纷纷。有人问:“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个稀罕法?” 专家耐心地解释:“舍利棺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时期一些高僧圆寂后,遗体火化后会留下舍利子,这种石棺就是专门存放舍利子的。 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听到这些话,小柱子的母亲有些后悔,低声对小柱子说:“柱子啊,娘当时真是误会你了,没想到你发现的真是个宝贝。” 小柱子憨憨地笑了笑:“娘,我就说嘛,那东西肯定不一般!” 专家们为了保护舍利棺,当即联系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在他们的安排下,舍利棺被小心翼翼地运走,送往了博物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几天后,小柱子的名字在村里传开了。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专程来到村里,对小柱子进行了表扬,还送了一张100元的奖励证书给他。 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100元是个巨款,足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不少开销。 “柱子,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说不定还能当个考古学家!”领导拍拍小柱子的肩膀,鼓励道。 小柱子手捧着奖励,站在母亲旁边,咧嘴笑得像个太阳:“我以后也要发现更多的宝贝!” 随着舍利棺的被发现,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对村庄周围的山坡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他们在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时期的小型佛教遗址,包括一些碑刻和陶器,进一步证实了这片区域在唐代时期的重要地位。 舍利棺也被送往省博物馆进行保护,经过一系列的清理和修复,石棺的表面花纹显现得更加清晰。 这些花纹记录了唐代佛教的艺术风格,成为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0 阅读:355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