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年,王昭君才23岁,丈夫刚去世,大儿子迫不及待地冲进帐篷,抱住她就不放

甜蜜游记 2025-02-06 17:58:47

公元前31年,王昭君才23岁,丈夫刚去世,大儿子迫不及待地冲进帐篷,抱住她就不放。王昭君气得发抖,使劲挣脱。可没过多久,王昭君就嫁给丈夫的大儿子,后来还为他生了2个女儿。 公元前31年的深秋,匈奴王庭内一处精致的毡帐中,23岁的王昭君正伏案疾书。她手中的竹简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这封急切的书信是写给远在长安的汉成帝刘骜。 三个月前,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因病离世,留下她和年仅两岁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在匈奴的这三年,王昭君已经习惯了大漠的风沙,适应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但她从未想过会如此快地失去丈夫。 正当王昭君专注写信之际,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等守卫通报,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就闯入了营帐,他就是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 复株累作为呼韩邪单于的嫡长子,在父亲去世后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单于之位。他比王昭君大两岁,但在匈奴的等级制度中,他已经是王昭君名义上的继子。 复株累直言要娶王昭君为妻,这让王昭君如坠冰窟。这种情况在匈奴并不罕见,这就是匈奴著名的"收继婚"制度。 "收继婚"是匈奴延续千百年的传统习俗,简单来说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在这个制度下,当一个男人死后,他的妻子会由他的儿子或兄弟接收。 这种在中原人看来十分荒谬的婚姻制度,实际上是草原民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匈奴常年征战,男子死亡率极高,而草原环境恶劣,婴儿夭折率也很高。 为了保证部落人口的延续和发展,匈奴必须让女性尽可能多地生育。如果没有收继婚制度,丧夫的女子在草原上将难以生存,最终可能导致部落人口锐减。 这个制度由来已久,在汉匈关系史上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事件。当年吕后差点就被匈奴单于冒顿要求"收继",可见这一习俗在匈奴社会根深蒂固。 在匈奴贵族中,年轻的单于们通常不会选择接收父兄的年长妻妾。毕竟对于这些权势显赫的男人来说,年轻貌美的女子都受之不尽,又何必非要娶父兄的遗孀。 但王昭君不同,她不仅是汉朝"四大美人"之一,更是维系汉匈和平的重要纽带。复株累此举,既是遵循匈奴传统,也是一种政治表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昭君只能加快写信的速度。她必须在复株累正式提出婚事之前,先获得汉成帝的批准才能离开匈奴。 由于画师的挟怨报复,王昭君的画像被故意丑化,导致汉元帝从未召见过她。在得知朝廷正在征召自愿和亲的宫女时,王昭君主动请缨。 当汉元帝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王昭君时,顿时被她的美貌所惊艳。但此时匈奴使者已经选定了王昭君,汉元帝虽然想要换人,却被呼韩邪单于坚决拒绝。 就这样,年仅二十岁的王昭君远嫁匈奴,成为了呼韩邪单于的王妃。呼韩邪单于虽然年长王昭君二十六岁,但对这位汉朝美人极为宠爱。 在匈奴的三年时光里,王昭君适应了游牧生活,还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这个来自中原的王妃,在大漠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王昭君以为可以安稳度日时,呼韩邪单于突然病逝。她立刻给汉成帝写信,希望能带着年幼的儿子返回故土。 信件辗转到达长安城,但汉成帝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与其父亲汉元帝不同,汉成帝对王昭君的遭遇并无同情。 汉成帝以"从胡俗"为由,驳回了王昭君的请求。在他看来,维护汉匈之间的和平关系比一个女子的个人命运更为重要。 这样的政治联姻在当时并非罕见,但王昭君的遭遇格外引人同情。一个汉家女子,竟要接受嫁给继子的命运。 而对于复株累来说,迎娶王昭君不仅是遵循匈奴传统,更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个举动既显示了他对匈奴习俗的尊重,又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然而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笼罩着阴影。呼韩邪单于生前定下"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这意味着单于之位要在兄弟间传承。 王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的婚姻持续了十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她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取名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在匈奴语中"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因病去世。按照匈奴的继承制度,他的弟弟且麋胥继任成为新的单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任单于且麋胥同样看上了已经三十四岁的王昭君。这一次,王昭君没有再给汉成帝写信请求归汉。 在匈奴的十四年生活让王昭君深深明白,想要保护儿子的安全,就必须继续留在匈奴权力中心。于是她接受了且麋胥的求婚,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段婚姻。 且麋胥比王昭君小很多,他继位时还不到二十岁。这段婚姻维持了一年半的时间,王昭君就在三十五岁时抑郁而终。 王昭君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政治联姻的无奈与残酷。从二十岁远嫁匈奴开始,她就注定要在异族的政治漩涡中沉浮。 历史无情地记录着,王昭君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她儿子的平安。在且麋胥统治期间,伊屠智牙师在即将继任储君之位时被杀害。 回望这段历史,王昭君的和亲之路充满了讽刺意味。当时的汉朝已经国力强盛,完全不需要用和亲来维系与匈奴的关系。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