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为了家人而战斗,但我为的是活人,你为的是死人。”在《封神2》中,当姬发与敌手邓婵玉生死相搏时,他这样说道。
在此之前,姬发不知道邓婵玉为什么而战斗,同样,邓婵玉也不知道姬发为什么而战斗——他们都觉得自己绝对正确,然而,战争最终改变了他们。
坐进电影院之前,我从没想过《封神2》能这么拍,《封神2》让一个传统的神魔故事,变得与我相关,与我的生命有了共鸣。
毫无疑问,《封神2》的特效和《封神1》同样让人震撼,这只有坐在电影院中才能体会出来(我恰好坐的是第一排),而故事的紧凑度、人物设计等,甚至比《封神1》还要精致,但最震撼我的,还是它由道入儒,将一个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没有中心思想”“猎奇而已”的故事,变得有情有感,引人深思,而有温度的故事,才能跨入大雅之堂。
邓婵玉式的扭曲,我们多少都遭遇过
《封神2》是《封神1》的延续,故事中心是商王殷寿派闻太师、邓婵玉和魔家四兄弟去西岐剿灭姬发、姜太公等,抢夺《封神榜》。殷寿下的命令是:对反叛者不计老幼,一律杀死。
闻太师初期拒绝前往,一是年事已高,二是可能已得知殷寿暴行,作为先帝股肱,他没必要为殷寿卖命。
邓婵玉却积极请战。一方面,她想传播父亲邓九公的威名,另一方面,她自负其能,渴望胜利。随着剧情扩展,才知邓婵玉的人格缺陷,她从小生长在军营,未体会过家的温暖,周围人只告诉她要不断争胜,却无人在她软弱时,给她同情、抚慰、关爱。
邓婵玉缺乏共情能力,鄙夷弱者,人生对她来说,就是从一次斗争转向另一次斗争,她甚至有点欣喜于,殷寿能给她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更让邓婵玉感到高兴的事,姬发不懂军事,小胜即满足,她要“教教他”。
在邓婵玉身上,掩映着很多现代人的身影,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职场,人生被简化成竞争、竞争、再竞争,柔弱、贪玩、懈怠、温和、有趣等被视为“缺点”,被一点点割去,由此引发巨大的困惑:如果人生就是为了受苦,我为何还要活着?
邓婵玉只能用“维护父亲的光荣”来自欺,她要不断建立功勋,好让死去的父亲为自己骄傲,可当一个完美的屠夫,就能安慰逝者的灵魂吗?
邓婵玉足够英勇,即使姬发设下圈套,她也能反败为胜(这一段拍得太精彩了,当然,也只有在影院中才能感受到),可几番胜败,让她开始对胜利的意义产生怀疑。闻太师让她带着秘密计划,假装投降,混入西岐城后,邓婵玉彻底颠覆了——那是一座充满欢乐的城市,人民快乐地饮酒、舞蹈、恋爱,他们彼此信任,安于平庸,更让邓婵玉惊讶的是,多年征战,她已忘掉自己是女性,可在西岐城中,她穿上了女装,人人都说她美丽,连邓婵玉都没想到,她会因此感到害羞和高兴……
“家”决定了姬发、殷郊们的命运
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赞美个人奋斗,但奋斗的目标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现“我”只是起点,终点却是“我们”,只有“我”为“我们”做出贡献,“我”才能获得生命的圆满,才能真正找到“我”的价值。
人活着不是为了“战胜自己”,而是“服务大众”。在儒家看来,人应该快乐地活着,然后,能让身边的人像自己一样快乐,他就是君子。
在《封神2》中,姬发就是这样的君子,他第一次看到邓婵玉,便用山歌赞美他的容貌,而在邓婵玉的副将看来,那些都是“淫词艳句”,是侮辱和不尊重。
自强自励是好事,但发展到极端,变成自恨,就会走向恨人,甚至恨别人的快乐。
为何有人快乐,有人自恨?区别在于“家”:姬发的快乐来自父兄关怀,甚至甘心为他牺牲;邓婵玉的自恨,源于她没有“家”;更可怜的是殷郊,他本有一个家,却被父亲毁掉了,爱他的母亲死于父亲殷寿之手,他作为太子,也被殷寿砍了头,他因怨念而重生,他的生命目的被篡改为复仇,陷入“找不到自己”的漩涡中;至于殷寿,他之所以凶残变态,因幼时不得父王关爱,父王甚至用火烧他,心灵从此充满痛苦与恐惧,当狐妖妲己将殷寿的伤转到自己身上,为他分担痛苦时,殷寿的自怜被激活了,他无条件信任妲己……
在《封神2》中,呈现了儒家对纷纭世界的深入思考:我们究竟享要怎样的世界?靠什么人来建设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不会因为软弱,成为失败者,最终无法完成理想?
对此,孔子始终是坚定的,他坚信“仁必有勇”“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善念终会带人们走出困境,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封神2》中姬发能力差,看到邓婵玉的强大,吓得准备放弃西岐城,但真的走上战场,他又迅速变成勇敢的武士。天道或可昧,人心不可违,因为他背后是西岐城的百姓们,他必须站出来,捍卫他们的生活方式,捍卫他们快乐的权利。
做人不能太“闻太师”
《封神2》对闻太师形象的改造,可谓妙笔。
闻太师是忠臣,他不愿对暴君殷寿效忠,可他无法不对“大商”效忠。可脱离具体人、完全依附在一个概念上的效忠,就可能黑化。当殷寿命令闻太师屠城时,闻太师毫不犹豫地便执行了。
闻太师的冷血超过了邓婵玉。邓婵玉的童年虽不完整,但她的父亲邓九公作为一代名将,颇有原则,认为滥杀平民是军人的耻辱,对亡父的爱,使邓婵玉坚守了这一原则,相比之下,闻太师的爱太笼统太模糊太悬置,使他成了可怕的人屠。
在《封神2》中,“全民欢乐的西岐”与“人间修罗场的西岐”对比鲜明:喧闹的街道变成停尸场,家人欢聚转眼成骨肉分离,一个个刚才还在笑闹的活生生的人突然便倒下……闻太师用法力,从空中投下10根光柱,照到谁,谁就会死,提前服用符水的己方士兵则横冲直撞,恣意屠杀。
闻太师不是没有内心的斗争,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后人会怎么评价他——助殷寿屠戮西岐城,最多被后人说成是“愚忠”,而选择正义,会被后人看成是“谋反”。他以为,当“愚忠者”的历史评价,要高于“谋反者”。闻太师不愚蠢,而是太聪明了,他想骗取更高的历史地位。闻太师有能力、有名望,唯独看不到人,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普通人的生活不值得珍重,只配给他的建功立业当垫脚石。与闻太师比,姬发没有闻太师的本领高,胆量、见识等在初期也不如闻太师,但姬发却选择了正义,他知道与他一起喝过酒的兄弟、与他一起跳过舞的姐妹,他们不是工具,而是可贵的生命。
也许每个人都应回答这个问题:在现实中,究竟该当闻太师,还是该当姬发。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方法与规则的社会,每个人都为此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否则难以立足,但《封神2》却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人,方法与规则一旦背离了人,不再以人为基础,我们就有可能变成闻太师,变成“讲道理的反面角色”。
每个观众都能从《封神2》中得到启迪
喜欢《封神2》,还有一个理由:它和《封神1》一样,不是简单地把“西方魔幻”贴上东方标签,而是找到了讲“东方魔幻”的方式,且呈现了“东方魔幻”的当代价值。
“西方魔幻”植根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强调个人,带有“个体注定毁灭”的宿命感和忧伤,渲染力量与超能,崇拜决定性力量……因西方农耕文明的传统不同,农奴们依附于领主,个体不独立,身份制严苛,教育等公共品全靠教会提供,产生了恐惧集体的心理,创作聚焦于一两个人物的成长。
“东方魔幻”的基础不同,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个体独立性大,为应对意外状况,必须报团取暖,据唐代史料记,春天播种时,村中富人有义务借钱给穷人买青苗,秋天收获时,村中富人有义务给穷人留下足够的口粮,一家逃逸,整村生产可能崩溃,富人也会死于饥荒。由此形成重视集体、赞美世俗生活、反对空洞概念等认知。
在“东方魔幻”中,大英雄必充满同情心、锄强扶弱、善与人交往,即使是孙悟空,也必须在团队中生活,忍受紧箍咒的约束。只有经历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冲撞、磨合、误会、冲突与信任,他才能找到自己。
《封神2》很好地呈现了“东方魔幻”的魂,姬发、殷郊、闻太师、邓婵玉、姜子牙等都是有缺陷的人,他们跌跌撞撞在寻找自己,有的人修复了缺陷,有的人被缺陷打倒,有的人与缺陷达成谅解……由此汇成了整体的波澜壮阔。
更重要的是,打拼在格子间中的每个现代人,都能从中找到样板,都能从中看出自我的困境,都能找到解决的启示……这意味着,看《封神2》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由此,对《封神3》产生了期待。在我看来,《封神1》做到了皮秀,《封神2》做到了骨秀,那么,《封神3》能不能做到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