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你生命的松弛感:接受事情的悬而未决
大概长期受外企文化熏陶的缘故,一直以来我是一个目标和结果导向的人。每天下班后睡觉前,都会把次日的To do list給列好,然后再一项项完成勾掉。
几乎毫无悬念的,不知不觉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事情没有定论会着急,对方没有回复会担心,谈判陷入僵局会焦虑。
“当日事当日毕”,在督促自己提高效率这件事情上,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事情的开端和结局都只是一瞬间,而中间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时长时短。
“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古希腊半岛的句谚语,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我们要用智慧区别这两种事情的不同。
所谓“悬而未决”,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付出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应,也没收到确定的结果,我们就会特别焦虑,甚至没办法集中精力做别的事情。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不确定性焦虑”。很多人无法忍受这种状态,会出现焦虑、不安甚至失眠问题。这种不安,本质上是外界的节奏跟自己内心的节奏不一样所导致的。
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与未知相伴」、「与混沌相随」是客观规律。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恰恰这种不确定性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在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情时,就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专注地把这个过程做好。这种方式,其实才是对自我心力、精力消耗最少的方式。
这就意味着并提醒我们:需要放弃对所谓“确定性”“安全感”的执着,承认自己无法改变某些事情,放下对事情的担忧和控制欲。
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和演变,都是有原因、有条件的:欲速则不达。更为重要的是:定义一件事情的收获或成果是多维度的,并不只有输赢和快慢而已。
心理咨询界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坏事还没发生就提前焦虑,等于遇见了2次坏事。今天提前焦虑,结果明天发生的是好事,那就等于杀死了今天的自己。
如果事与愿违又如何?允许有适当的失误,遗憾的降临,允许自己偶有的失控,崩溃,脆弱;允许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放空,松弛;允许一切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想又如何?
正如罗翔教授所说的那样: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要在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必刻意去美化那条你当初没有走的路。
当事情悬而未决,好比在心灵的湖面投下一颗未知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但我们可以尝试学着如宁静的湖水般,接纳这份不确定,纵有波澜也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