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偶然得知老舍的死讯后,神情大变,脸色苍白,手微微颤抖。次日清晨,家人帮他穿鞋时,发现他已经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标志着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命画上了句点。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7年出生于江西广信的一个武将家庭。尽管家族的武术传统深厚,张恨水却从小热爱文学。尤其令家人惊讶的是,他具备非凡的记忆力——有一次,他的母亲测试他记忆力,将书籍用锥子扎透后,张恨水次日能完美背诵书中内容。正是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使他从小便立志从事文学创作。 张恨水的小说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著称,因此被誉为“第一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广泛吸引了不同阶层的读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获得了文坛与政界的高度评价。鲁迅曾排队购买他的作品,陈寅恪在几近失明时,依然听吴宓朗读张恨水的《水浒新传》。张恨水的作品也深刻影响了张爱玲,促使她走上了言情小说的创作之路。 在政界,张恨水同样获得尊重。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曾亲自拜访他,张学良也曾提出聘请他为文化顾问,但张恨水因坚持“君子不党”的原则而婉拒。张恨水不仅文学才能卓越,还具有罕见的创作能力,他能够同时进行多部小说创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多部作品都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展现了他的非凡组织能力。 然而,尽管张恨水的作品广受欢迎,他也面临盗版困扰。面对这一问题,张恨水展现了极大的豁达与幽默。当四川水利厅厅长问他是否愤怒于盗版时,他巧妙回应:“我只恨你”,借用自己名字中的“恨水”巧妙化解困境,令在场的人都为之一笑。 虽然张恨水的文学风格并不被所有文人认同,冰心等知名作家对他的作品并不欣赏,但张恨水对文学的态度却非常豁达。他将写作视为谋生手段,如同市井小贩一般,坦然接受文学的商业化。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力深远。 1944年,张恨水受第五十七师抗日英勇表现的感动,决定撰写一本纪实作品,书中歌颂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并决定将此书献给英雄的记忆。这本书迅速传播,在文学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回响。 晚年的张恨水,面临着政治动荡和文化批斗的压力,最终在1967年因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去世。张恨水一生为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晚年悲剧,他的作品和精神依旧深深影响着后世。
1967年正月初六,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偶然得知老舍的死讯后,神情大变,脸色苍
小牧童那小罡呀
2025-02-07 18:16:21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