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老农在政府门口徘徊,工作人员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想到老农竟拿出一张欠条,上边写着:“八路军借款1100万”。 一九八五年初春,省政府大院门前的梧桐树还未发芽,寒风中站着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农。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天来到这里了。他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棉袄,手里攥着个破旧的布包,在门口来回走动,却始终没有迈进大门。 门岗的执勤人员早已注意到了这位特殊的"访客"。每当有人询问他的来意,老人总是笑呵呵地摆摆手说不急,然后继续在附近徘徊。他的举动引起了门卫的警觉,但老人质朴的面容和谦逊的态度,又让人感觉不到丝毫威胁。 第三天下午,执勤人员将这一反常情况报告给了办公室。李副主任收到报告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来到大门口。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正站在台阶下,目光望着政府大楼的方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李副主任主动上前搭话。在得知这位老人名叫郭建英后,他将老人请进了办公室。暖气房里,郭建英的脸色渐渐有了血色,他这才慢慢道出了来意。说话间,老人颤巍巍地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 打开油纸包,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纸条。纸张虽已陈旧,但保存完好,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那是一张借据,盖着八路军的公章,金额赫然写着"壹仟壹佰萬元法郎"。纸张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但通过仔细端详,不难看出这确实是一张年代久远的军用借据。 李副主任反复查看这张借据,又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办公室里的气氛渐渐变得凝重起来。这张看似普通的借据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军民鱼水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普通的商人为了支持革命,慷慨解囊,捐献了巨额款项。而今天,他的儿子带着这张尘封多年的借据,终于走进了政府大门。 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历史见证所震撼。李副主任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工作。从字迹到印章,从纸张到时间,每个细节都经过了严格的鉴定。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傍晚,期间郭建英始终安静地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目光不时落在那张借据上。 在等待核实结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给郭建英倒了杯热茶,又叫来了盒饭。看着这位朴实的老农小口小口地用餐,办公室里的同志们心里都充满了敬意。这哪里是在讨债,分明是在延续一段革命历史,传承一份军民情谊。天色渐暗时,核实工作有了初步结果。这张借据确系当年八路军所立,其真实性得到了确认。这一发现,让整个办公室都为之振奋。这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借据,更是一份见证历史的珍贵档案。 借据的故事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那时的华北大地上,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一支八路军部队来到了郭建英老家所在的村庄。当时的郭家,在当地是颇有声望的商户,郭建英的父亲经营着布匹和土特产的生意,凭借诚信经营,生意做得还算红火。八路军进村的第一天,就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队伍驻扎在村外的树林里,战士们主动打扫村中道路,帮助老弱村民担水劈柴。军民之间的融洽气氛很快在村子里弥漫开来。 郭建英的父亲起初并未主动接触八路军,而是每天远远地观察着这支队伍。他看到战士们天不亮就起床操练,白天帮助村民干农活,晚上还要轮流站岗放哨。更让他注意的是,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从未扰民,甚至连地里掉落的红薯都要主动交还给农户。 几天的观察让郭父对八路军的作风有了深刻认识。一天中午,他路过八路军的野炊地,无意中看到了战士们的伙食状况:锅里飘着稀疏的野菜叶,只有零星几粒粮食。这情形让这位经商多年的老人深感震动。 当晚,郭父召集全家人商议,决定为八路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天一早,郭家就组织人手,将库房里存放的粮食分批送到了八路军驻地。起初,八路军的负责人坚决推辞,但在郭父的再三坚持下,军队最终收下了这批急需的粮食。 然而,郭父的援助并未就此停止。他很快又从商号里取出了一千一百万法币,托人送到了八路军驻地。这笔钱款的数额之大,即便是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八路军指战员们被这位素未谋面的商人如此大义相助所感动,队长坚持要立下借据,这才有了那张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借条。 临行前夕,郭父又将商号里库存的一批棉布和药材,悄悄地送到了八路军的驻地。这些物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都是急需的军需物资。八路军离开时,特地派人送来了一面锦旗,以表达对郭家的谢意。 这张借据,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被郭父小心收藏。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从未想过拿这张借据去换取什么。直到临终前,他才将借据交给儿子郭建英,并且特意交代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如今,当这张尘封多年的借据重见天日时,它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一笔债务,更是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明证。经过换算,这笔款项折合当前人民币八万元。在1985年,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但是,钱款的数额早已不是最重要的。这张老旧的借据,见证了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普通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1985年,一老农在政府门口徘徊,工作人员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想到老农竟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07 19:46:43
0
阅读:57
用户10xxx76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向根据地的乡绅筹粮筹款都是实打实的写上借小米若干,高粱麦子若干,现大洋多少,借款人(借粮人)一般都是当时驻扎在当地的最高指挥员签名,并有公章,他这个借条不明白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