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军统局的葛肇煌在广州成立“洪发山忠义堂”,借洪门扩张实力,表面维护治安,实则干起黑帮勾当。1947年后,他突然率骨干转至香港,将组织改名为“14K”…… 1945年,日本投降了。有个叫葛肇煌的人,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统局工作,是个挺有背景的人物。当时广州的治安特别乱,到处都是帮派势力,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猖獗。葛肇煌就想着,得有个自己的势力来控制局面,顺便也能为自己谋点利益。 于是啊,在1945年,葛肇煌就利用自己在军统的关系,纠集了一帮人,在广州成立了一个组织,叫“洪发山忠义堂”。这个组织呢,打着“洪门忠义”的旗号,其实就是想在广州的江湖上站稳脚跟。那时候,洪门在南方地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有不少人都认这个招牌。葛肇煌就借着洪门的名头,招兵买马,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人。这些人里,有退伍的军人,有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还有一些原本就在江湖上混的小混混。他们有的是为了找个靠山,有的是想跟着葛肇煌捞点好处。 “洪发山忠义堂”成立之后,一开始还真干了些维护治安的事儿,比如打击一些小的帮派,抓几个小偷小摸的人。这让他们在当地赢得了一些好名声,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可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变味了。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在广州的一些地方收保护费,控制一些生意,比如赌场、妓院、烟馆这些暴利行业。慢慢地,他们就成了一个典型的黑帮组织。 时间来到1947年,这一年对“洪发山忠义堂”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的统治摇摇欲坠。葛肇煌一看形势不好,就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把“洪发山忠义堂”的骨干成员召集起来,开了个秘密会议。在会上,他宣布把组织搬到香港去,并且改名为“14K”。为啥叫14K呢?据说啊,是因为他们原来的堂口在广州宝华路14号,而“K”代表的是“Kumintang”,也就是国民党的英文缩写。这名字一叫出来,就表明了他们和国民党的关系,也算是给自己在香港的发展壮壮声势。 1947年,葛肇煌带着一帮兄弟来到了香港。刚到香港的时候,他们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也不太容易。香港那时候已经有很多老牌的帮派了,像和胜和、新义安这些。这些帮派在香港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根本不把14K放在眼里。14K想要在香港立足,就得和这些老牌帮派抢地盘、抢生意。于是,一场场激烈的帮派火拼就开始了。 14K的成员们都很凶悍,他们为了抢地盘,不惜和其他帮派大打出手。今天你砍我几个兄弟,明天我就烧你几个场子。那段时间,香港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帮派火拼的场景,搞得人心惶惶。港英政府也头疼不已,多次出动警力进行打击。可是14K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他们和警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警察一来,他们就躲起来;警察一走,他们又出来活动。 在和其他帮派的争斗中,14K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逐渐控制了香港的一些非法行业,比如毒品交易、走私、色情业等等。这些行业利润极高,让14K赚得盆满钵满。有了钱之后,他们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不仅在香港本地发展成员,还把手伸到了海外,和一些国际犯罪组织建立了联系。 随着14K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内部也开始出现了问题。葛肇煌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对组织的掌控力也逐渐减弱。他的手下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开始明争暗斗。一些人想要脱离葛肇煌,自己单干;一些人则想把葛肇煌架空,自己成为14K的老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14K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1953年,葛肇煌在香港病逝。他的死,让14K彻底陷入了混乱。他的儿子葛志雄虽然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却没有他父亲的威望和能力。14K的各个派系开始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组织内部四分五裂,很多成员都离开了14K,去投奔其他帮派。 不过,14K毕竟是个有一定根基的帮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之后,他们又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虽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辉煌,但是在香港的黑帮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直到今天,14K在香港的一些非法行业中,还时不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阎锡山在撤离太原时,连家里的马桶都搬走了,但偏偏就不动太原兵工厂里大型机械设备,
【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