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还是更好的遇见自己?
张德芬老师写过一本书,《遇见更好的自己》,很多年前看过。现在回头来看,那本书可能是心理学距离鸡汤学最接近的一次。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读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听过各种流派的讲座,也参加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工作坊。
但凡一个人把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如果放在一门其他专业课上,早早就能完成那个“一万小时”定律,也大概率会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
但很抱歉,这是心理学。这是一件门槛和入场券价格极低、绝对需要躬身入局却又难以自拔、而且极其容易反复甚至颠覆的事情。
有一次颠覆,是我觉得张德芬老师那个书名可能有点问题:凭什么在未来,那个自己会变得更好?
高速增长的那些年,我们习惯了一年比一年飞得高。收入逐年递增,达不到预期我们就复盘和反思。用李松蔚老师的话来说:那几年连自责都是积极的,叫做「我应该更努力」、「世界因我而变」:得意者不容懈怠,失意者更不肯放过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人生其实随波浮沉,并不由个体的意志做主。除了直线上升,也可能下降,有弯路,有泥潭,还有「毁灭你与你何干」的无妄之灾。
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但努力不一定有回报,每个成年人都清楚。所以那次颠覆,我心里默默的把那句「遇见更好的自己」改成「更好的遇见自己」。
因为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最主要是为了掌握各种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认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依据,说在将来的某年某月某一天,你就能一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还有,无论哪个流派的心理学和老师,都会教导我们:要学会接纳和感恩。在我看来,首要的就是要接纳现在的我,和感恩过去的我。
但我们还是会焦虑。很多事情和难题,在即将发生的那一刻,我们还会不由自主的紧张和担心。但有趣的是:当事情真正在进行中时,我们反而会变得平静和坦然。
这让我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事情」是由「未来的你」去处理的,「未来的你」是另一个人,他所承受的劳累,痛苦,紧张,是他所承受的,而不是现在的你所想象的。
「未来的你」是你的一个朋友,他总能竭尽全力去替你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把「现在」和「未来」的自己当成「不同的两个人」的话,其实我们是做不到活在当下的。
一想到未来的事情,是「另一个人」会帮我处理,这一下我感觉好多了。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当下的事情。如果非得再加上一条的话,那就是:我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