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在建国后的历史评价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其长期的反蒋立场。在国共对峙的局势下,他不仅多次参与反蒋战争,且始终保持对蒋介石的不信任态度,甚至在抗战胜利后逐步向中共靠拢。此外,相较于其他军阀在清党时期的血腥手段,冯玉祥对队伍中的共产党人采取了较为温和的“礼送出境”方式,未曾彻底撕破脸皮。
冯玉祥的军事与政治生涯始于北洋军,他的崛起与北洋元老陆建章密切相关。由于其出色的嗓音在军事检阅中引起陆的注意,他不仅成为陆的女婿,也由此步入权力核心。从一名普通的训练员成长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军阀,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动荡和反复,被称为“倒戈将军”。
在辛亥革命前夕,他参与滦州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虽最终失败,但奠定了他早期的政治立场。后来,他因倒戈行为受到岳父庇护,得以继续在北洋军中发展,甚至积极支持袁世凯对抗革命党。然而,在袁世凯称帝后,他与革命党人联合反对,展现了其政治上的机敏与投机。
冯玉祥的军事管理颇具特色,他采用基督教方式治理军队,大量分发圣经,使部队纪律严明,赢得了“基督将军”的称号。相较于其他军阀部队的混乱无序,冯玉祥的军队因严格守纪和良好军风受到群众认可。
在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中,他屡建战功,尤其在救援吴佩孚、攻退敌军时表现突出。然而,因政治斗争,他被降职至北京虚职,这促使他在1924年发动政变,推翻曹锟政权,并邀请孙中山北上。然而,未等孙中山抵达,他便与北洋政府达成妥协,引发孙的不满。
1926年,他在北伐战争中领导五原誓师,展现了强烈的反奉、反直立场。然而,1927年,他一度与汪精卫结盟反蒋,不久后又倒向蒋介石,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立场使其声誉饱受争议,并最终导致蒋冯阎战争的爆发。
抗战胜利后,他逐渐靠近中共,最终在前往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途中遇难。他的一生充满波折,毛泽东对其评价相对平衡,称其“置身民族,功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