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他不断向后仰着身体,脸面向人群充满绝望,而押解他的士兵不耐烦地推了他一把,让他站稳。 (信息来源:2023-06-21 澎湃新闻 ——被凌迟的举人:清末王维勤案的来龙与去脉) 1904年的菜市口,人山人海。 人群中,相机“咔嚓”一声,定格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个被吊起的犯人,浑身血肉模糊,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这个犯人,就是王维勤,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他被凌迟处死的最后见证。 一张照片,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故事。 一个举人,因一头猪而起的纠纷,最终走上了凌迟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899年夏末,一场大雨过后,李际昌的大儿子家猪圈被冲塌了,猪跑出来糟蹋了村里的庄稼。 这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邻里纠纷,却成为了王维勤报复李家的导火索。 王维勤早就看李家不顺眼,这次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们和一些人一起把李家的猪给杀了吃了,接着还以破坏庄稼为由,逼着李家交罚款。 王维勤,一个寒门出身的举人,本应为百姓造福,却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我。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不断打压李家。 李家拒绝缴纳罚款,更是激怒了他。 他利用关系,把李际昌说成是“青苗会匪”,导致他被抓进监狱。 李家的大儿媳妇李马氏为了救她丈夫,去找了王维勤帮忙。 结果,她不仅没得到任何帮助,还被王维勤戏弄和羞辱,最后忍受不了这种屈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李和马氏的离世,无疑是冲突中的一个关键转折。 它将原本的邻里纠纷升级为了人命官司。 为了息事宁人,王维勤提出赔偿李家1700吊钱。 李家也同意了结此事,但提出了一个条件:王维勤必须为大李马氏穿孝打旙,并在村里立碑,以示忏悔。 对于一个举人来说,这无异于奇耻大辱。 王维勤虽然答应要赔钱,结果却只送来一块没有字迹的碑,明显是在糊弄人。 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李家,也让王维勤怀恨在心。 时间来到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刚刚平息,社会动荡不安。 王维勤获得了办理团练的权力,这让他有了报复李家的机会。 他诬告李家为“票匪”,并密令族人将李家成员抓捕并杀害。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展开。 李家十二口人,几乎被斩尽杀绝。 李家那位长相不太出众的马氏媳妇,被王维勤看中,打算卖掉她来换钱。 然而,小李马氏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并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告状之路。 面对小李马氏的控告,王维勤动用了一切手段进行阻挠。 他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关系,百般抵赖,甚至试图收买小李马氏。 然而,小李马氏并没有屈服,她一次又一次地告状,最终将案件告到了清廷新成立的工巡局。 案件引起了朝野震动。 有人同情小李马氏,认为王维勤罪大恶极,也有人质疑小李马氏是讼棍,试图敲诈勒索。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王维勤被判处凌迟之刑。 1904年5月,菜市口。 王维勤被执行了凌迟。 围观的人群中,有西方记者记录下了这残酷的一幕。 一个叫李仪祉的年轻人,亲历了那场处决。 李仪祉,这位后来成为知名水利专家的人,曾经提到,王维勤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处以凌迟之刑的人。 王维勤案,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种种弊病。 权力失控、官场腐败、社会动荡、人性的扭曲,都在这起案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王维勤从一个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本应为民造福,却最终沦为阶下囚,走上凌迟台。 这变化让人感慨万分,也让人思考不已。 是什么让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是权力的诱惑? 是人性的弱点? 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看来,这些种种原因可能都混合在一起,导致了这场不幸。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他不断向后仰着身体,脸面向人群充满绝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09 19:1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