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颅内大面积出血,生命垂危,医生要做开颅手术,可陈希米却决定放弃。 (信息来源:2019-01-04 新京报——史铁生妻子:我们说过无数次的死,终于来了) 生命有时像个bug,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给你来个蓝屏,对于史铁生来说,这个bug来得格外早,格外狠,21岁,双腿瘫痪,从此人生被钉在了轮椅上。 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灵魂,反而让他在代码的废墟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用文字记录生命,用爱对抗命运。 瘫痪只是个开始,接踵而来的是肾衰竭、肌肉萎缩、褥疮……堪称buff叠满,他曾调侃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病隙碎笔》就像他的个人博客,记录着对人生、对疾病的思考,文字冷静克制,却直击人心。 他把生病看作一种特殊的旅行,充满风险,却也别开生面。 他拒绝被定义为病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探险家,在生命的边缘探索未知的领域。 他的作品,没有无病呻吟,只有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朋友们来看他,常常会带些他爱吃的羊头肉,有时候他去透析,他们就把肉挂在门把手上,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透着老友间的真情。 大家挤在小小的屋子里,聊着过去,聊着现在,仿佛时间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史铁生依然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或许也是他坚持创作的动力之一。 1979年,史铁生在《希望》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爱情的命运》。 彼时,陈希米是这本杂志的编辑。她看到了这篇文章,也看到了史铁生灵魂深处的光芒。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又或许是心灵的感应,陈希米给史铁生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开启了两人长达十年的书信交流。 在信中,史铁生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残疾和病痛,他坦诚地讲述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思考。 陈希米也没有被他的身体状况吓退,她用文字回应他的坦诚,分享自己的经历,包括她腿部轻微的残疾。 在那个没有微信、没有QQ的年代,书信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两个相似的灵魂。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了彼此的共鸣。 十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两颗心慢慢靠近。 从最初的陌生到最后的相知相爱,他们用文字谱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十年,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萌芽期,也是史铁生创作的黄金期。 他在地坛的沉思,在轮椅上的写作,都离不开陈希米在远方的陪伴和鼓励。 十年书信,终于换来了第一次见面。 1989年,陈希米来到北京,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 没有想象中的失望,没有戏剧化的场景,陈希米只是笑着说:“你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这句话,简单却深刻,包含了对史铁生的理解、接纳和爱。 史铁生向她求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诚的告白:“若不是爱情,请你离开;若是,那么留下来,我们一起活出爱的荣耀。”陈希米没有犹豫,她选择留下,选择与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 他们的婚礼简单朴素,没有繁琐的仪式,没有昂贵的嫁妆。 史铁生说,陈希米的笑容就是最昂贵的嫁妆,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嘲笑,陈希米没有退缩,她坚定地站在史铁生身边,用行动证明了爱情的力量。 陈希米的到来,为史铁生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推着他去看电影,去他喜欢的小餐馆,陪他去各地旅行。 她像他的双腿,带他去看世界的风景,感受生活的乐趣,史铁生则会给她朗诵叶芝的诗歌,与她分享精神世界的浪漫。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爱与温情。 陈希米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生活助理,他的精神支柱。 她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为他翻身换药,陪他去医院做透析。 她知道他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但她依然充满希望,为了支持他的写作,她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他。 史铁生说,陈希米是他积攒了一生的运气,在他看来,陈希米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人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爱包围的幸运儿。 2010年,命运的bug再次出现,史铁生的病情急剧恶化,59岁,离60岁生日只差5天,他没能跨过这道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保持着清醒和尊严,他选择器官捐献,希望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陈希米强忍着悲痛,替他签署了捐献手续。 史铁生曾说,陈希米像个顺水漂来的孩子,捞起的是他,陈希米用她的爱和付出,证明了她不仅是史铁生的妻子,更是他生命中的恩人。 史铁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文字和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陈希米用《让“死”活下去》这本书,记录了他们相爱的点滴,也表达了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她像一棵木棉树,独立而坚强地站在史铁生曾经站立的地方,守护着他们的爱情,守护着他的精神遗产。
2010年,作家史铁生颅内大面积出血,生命垂危,医生要做开颅手术,可陈希米却决定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09 19:15: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