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无奈......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奋不顾身投身于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中既有身经百战、骁勇善战的男儿,也有巾帼不让须眉、英勇无畏的女杰。江竹筠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般的革命英雄,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江姐"。 江姐出身贫苦,但从小就胸怀理想,积极参加革命。1939年,年仅19岁的江姐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她冒着随时被敌人抓捕的危险,与丈夫彭咏梧一起,接受党组织安排,利用掩护身份开展地下工作,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 然而在革命斗争中,伟大的理想离不开巨大的牺牲。1948年1月,江姐突然得知丈夫彭咏梧在游击区遭敌人围剿牺牲的噩耗。悲痛之中,江姐咬紧牙关,强忍着丧夫之痛和对年幼儿子的思念,毅然投入到更加残酷的斗争中去。仅仅半年后的6月,江姐在一次行动中也不幸被捕。 在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国民党特务头子亲自审讯江姐,想从她口中得知地下党的秘密,却碰了一鼻子灰。江姐誓死不从,即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却义无反顾地喊出了那句"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般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仍然挂念着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彭云。在狱中,江姐想方设法用一根竹签蘸着棉花灰,在一张草纸上艰难写下了那封著名的"赡养孤儿"遗书。信中,江姐嘱托亲友好好抚养彭云长大,希望彭云能够继承父母遗志,将来做一个对得起人民的好儿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49年11月,年仅29岁的江姐走完了她火红的革命人生。在刑场的铡刀前,江姐举起了她最引以为傲的右拳,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江姐虽然倒下了,但是她的精神和信念,却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 江姐牺牲后,年仅3岁的小彭云成了孤儿。按照江姐的遗愿,他被江姐的好友谭正伦接到身边抚养。谭正伦冒着生命危险,在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下,辗转多地,细心呵护着彭云健康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谭正伦带着彭云回到重庆。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彭云备受关爱。他在学校里不仅有优秀的老师悉心教导,还时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寄来的问候和鼓励。 彭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刻苦学习,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5年,彭云以高分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大学毕业后,彭云被分配到沈阳的一家工厂工作。 就在这时,美好的爱情悄然来临。彭云与大学同学易小冶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易小冶也是革命后代,她的爷爷是杨开慧烈士的堂兄。婚后,彭云调到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工作。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彭云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彭云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正是凭着突出的表现,他被选拔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彭云没有辜负组织的栽培和母亲的期望。他在美国努力学习,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学成后,彭云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进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工作,立志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技术贡献给祖国。彭云夫妇都是知识分子,他们非常重视对儿子彭壮壮的教育。彭壮壮从小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然而一年后,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慧眼识珠,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他们诚挚地邀请彭云去美国,继续在计算机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彭云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一边是可以在美国这个计算机科技最发达的国度大展拳脚,另一边是母亲临终前"立志建设新中国"的谆谆嘱托。 彭云再三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再次远赴美国。他思忖着,在当时中国的科研环境下,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而到美国工作,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为将来报效祖国做更充分的准备。 然而,彭云的这一选择,在国内引发了争议。不少人认为,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彭云理应传承父母遗志,扎根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们看来,彭云的决定是对母亲遗愿的背离,是对国家培养的不忠。 对此,彭云感到十分无奈。他对前来采访的中国记者坦言,自己从未忘记母亲的嘱托,一直立志要做出成就,报效祖国。只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他在科研上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彭云说,当年出国,是希望学成后能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现在看来,母亲的期望自己只完成了一半。常年在外,对家乡和母亲的愧疚之情,始终萦绕在心头。彭云无比惭愧地对记者说:"我对不起祖国,对不起母亲。" 尽管人在异国,但彭云始终没有加入外国国籍。他时刻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要求自己,把对母亲、对祖国的爱化作动力,努力工作,保持低调。彭云还把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传递给了下一代。
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
熹然说历史
2025-02-09 23:09:0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