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7年,曾志和陶铸在湖北汤池训练班校舍合影,此时她才26岁,已经参加革命工作10年。
1937年,湖北汤池,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一个不起眼的训练班里,一张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这照片里的女子长相清丽,看人的眼神很坚毅,她叫曾志,时年26岁,这张照片背后,是十年戎马生涯,是血与火的洗礼,也是一个女人为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汤池训练班,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它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鄂豫边区抗日干部的摇篮,它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新鲜血液,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600多名抗日干部从这里走向战场,成为共产党领导鄂中地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曾志,这位久经沙场的女英雄,在汤池训练班当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一位教员,她不仅要关注学员的政治态度,培养党员,还得管好当地党组织的建设和群众组织工作,面对战争的残酷,她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更加投入了她的热情。
她与丈夫陶铸共同整理了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分别写出了《游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和《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两本书籍,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然而,即便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曾志也未能幸免于政治斗争的波及,一封莫须有的举报信,让她失去了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但她没有因此消沉,仍然积极参加学员的学习讨论,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时间回溯到1938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中央派遣曾志和陶铸夫妇前往国统区开展工作,他们在鄂西工委短暂的停留,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面对武汉保卫战的号角,他们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义无反顾地赶往抗日前线。
宜昌那会儿,曾志因为眼睛不舒服,得歇歇了,在进步青年的帮助下,她的病情得到控制,并迅速返回工作岗位,在荆当远中心区委书记的岗位上,曾志展现了过人的胆识和才能,她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支持,并成功将屯集在沙洋的20万斤军粮安全转移,有力支援了抗战前线。
曾志深知,只有建立和发展人民武装,才能在敌后站稳脚跟,她抓住一切可能,努力建立起抗日队伍,在她的领导下,当阳县自卫队第四大队和179师搜索队相继成立,成为开辟襄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年,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但对曾志来说,却是充满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从15岁投身革命,到26岁抵达汤池,她几乎走遍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战场。
井冈山的枪林弹雨,江西苏区的艰苦斗争,闽东白区的地下工作,都留下了她战斗的足迹,她曾千里寻党,辗转抵达延安,这份对革命的执着和坚定,令人敬佩。
在战乱时期,女性往往要承受更多的艰难,曾志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夏明震和蔡协民,都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陶铸娶了陶铸,不久他就被抓了,从此五年没消息,这些打击,足以击垮一个普通的女人,但曾志却以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
即便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和逆境,她依然坚守信仰,从未动摇,她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了女性在革命战场上的坚强与英勇。
作为一名母亲,曾志同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位女士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石来发、铁牛和曾春华,因为战争太残酷了,她只能把孩子们托付给别人照顾,幼子铁牛的夭折,更是让她心如刀割,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是战争年代无数革命母亲共同的悲剧。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们如今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这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得永远记住他们,曾志的经历,不过是无数革命先烈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他们付出很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