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1】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指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偷袭荆州的事件。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北伐,攻打曹魏的襄阳和樊城。他利用水军优势,围困曹仁于樊城,并在“水淹七军”中击败了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 这一时期的关羽展现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曹魏的强大兵力。 曹操派徐晃率军支援樊城,同时联合东吴,试图从背后夹击关羽。 尽管曹魏兵力强大,但关羽凭借地形和战术优势,一度让曹魏陷入被动。 东吴为了夺回荆州,表面上与关羽保持友好关系,暗中却策划偷袭。吕蒙让士兵伪装成商人,身穿白衣(平民服装),乘船渡江,成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耻辱的原因: 1、背信弃义:东吴此前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吕蒙偷袭荆州的行为违背了盟约,被视为背信弃义。 2、关羽之死:关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他的死削弱了蜀汉的实力,破坏了三国之间的平衡,导致蜀汉和东吴关系恶化。 3、道德谴责:吕蒙的偷袭手段被视为不光彩,违背了当时的战争伦理和道德准则。 【2】洛水之誓 “洛水之誓”发生在西晋末年,公元304年,西晋宗室司马越为了夺取政权,与东海王司马颙结盟。司马越在洛水边发誓,承诺与司马颙共同辅佐晋惠帝,共享权力。然而,司马越在掌握大权后,背弃誓言,杀害了司马颙和其他宗室成员,导致西晋内部进一步分裂,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耻辱的原因: 1、背弃誓言:司马越在洛水边公开发誓,但随后背弃誓言,杀害盟友,被视为严重的失信行为。 2、政治动荡:司马越的行为加剧了西晋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政局更加混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3、道德谴责:司马越的背信弃义行为被视为不道德,违背了当时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准则。 “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之所以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涉及背信弃义的行为,违背了当时的道德和政治准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谴责,也在后世被视为不光彩的历史教训。
“白衣渡江”和“洛水之誓”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1】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指
冰悦评社会趣事
2025-02-10 09:07: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