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时任水利电利部部长,党组书记钱正英(前左)与丈夫黄辛白(前右)和大女儿钱惟汇(后排右一),儿子钱惟洪(后排中),二女儿钱惟清(后排左)在一起的合影。 在水利部的老照片档案中,有一张1974年拍摄的全家福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虽然已经泛黄,但仍然清晰地定格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温馨瞬间。照片中的五个人排成两排,前排左侧站着的是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钱正英,她身边是她的丈夫黄辛白。后排站着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钱惟汇、儿子钱惟洪和二女儿钱惟清。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正值钱正英担任水利电力部部长期间。当时的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却真实记录下了这个特殊家庭的重要时刻。钱正英身着简朴的制式服装,体现出那个年代国家干部的典型着装特点。她的丈夫黄辛白则穿着普通的中山装,在照片中展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气质。 后排的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站姿端正,面带微笑。大女儿钱惟汇站在右侧,儿子钱惟洪居中,二女儿钱惟清则站在左侧。从他们的站位可以看出,这是一张经过精心安排的全家福。虽然照片拍摄的年代物质条件并不充裕,但照片中洋溢着的家庭温暖却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钱正英,一位水利水电领域的杰出专家,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无私奉献在中国水利事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长和多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不仅为中国的水利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推动国家水资源管理和水电工程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的事迹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女性在科技、工程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工程技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钱正英出生于上海,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肄业后,她的命运便与水利工程紧密相连。尽管年轻时未完成学业,但她并未因此停步,反而决定投身于当时中国内地的淮北解放区,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中。在那里,她不仅担任了文化教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还为当地的水利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时期,她逐渐接触到水利建设的基本工作,并为日后进入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 1944年,钱正英正式进入水利领域,担任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这一职位标志着她从事水利事业的正式起点,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水利事业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主要事业。随后的岁月里,钱正英不断攀升,在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华东军区兵站部等单位中担任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经验。在这些岗位上,她不仅学习了水利建设的技术和理论,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特别是她在1950年代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期间,参与了多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1960年代后,钱正英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高峰期。1967年至1970年,虽然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她一度遭遇了困境,但她并没有因此停滞,反而以坚韧的性格和过硬的专业素质继续奋战在水利电力事业的前线。在1970年至1974年担任水利电力部革委会副主任、副部长期间,钱正英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多个重大水利电力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治理工作中,她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不少重大技术难题。 1974年至1988年,钱正英担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并负责组织领导国家级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在她的领导下,中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治理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方面。她不仅主持了密云水库、刘家峡水电站等重要工程的建设,还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成功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一项工程的顺利推进,都凝聚了她无数的智慧和心血。她敢于创新,不断突破水利建设中的技术瓶颈,推动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向前发展。 钱正英的成就并不仅限于国内,她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作为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会长,钱正英积极推动两国之间的技术和文化交流。她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跨国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水利事业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更是全球资源共享与合作的基础。她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国内,更注重全球水利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推动全球水资源管理的改善。 在她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钱正英先后担任了多个国家级及国际组织的重要职务,如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等,显示了她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她不仅仅是一个水利专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人物,她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同行与后辈。 钱正英的成就和贡献在她去世后依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她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开辟了新的局面,也为全球水利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的一生,是一位女性在男权主导的工程领域中不懈奋斗、不断突破的传奇,也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发展的缩影。
1974年,时任水利电利部部长,党组书记钱正英(前左)与丈夫黄辛白(前右)和大女
安琪小世界
2025-02-10 12:13:24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