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迟到的真相:超级自恋背后是极度自卑
有一种说法是,人人都自恋。
其实自恋这件事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的高低、稳定与否,是否善于调节,可以作为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健康与否的一个维度。
早在1991年,Paul Wink教授就把自恋分为两个维度:自大表现型和脆弱敏感型。两者都表现出自负、自我沉醉和无视他人的特点。但是自大表现型更加外向、有攻击性,追求他人的敬仰和尊重。
而脆弱敏感型却表现为内向、过于敏感、自我防御和焦虑情绪:他们更加在意外界评价,非常容易感到被威胁。
而极度自恋和自负背后,竟然是极度的自卑和自我攻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教授杜瓦苏拉的研究表明:【自恋行为】从来都跟【自恋】无关,恰恰相反,是跟自我厌恶有关。
最近纽约大学心理学系和神经科学中心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自恋是由不安全感所驱动,而非自我膨胀感:自恋行为只是他们应对自己不安全感的一种的方法。
原来自恋从根本上被误解了:自恋不是自爱,而是一种变相的自欺欺人。进一步的,Paul 还将自恋者分为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
举个例子:在跟同学和同事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他们就静静呆在旁边,只是微笑着点头。其实心里想着,“说的都是废话” 、“这还用你说吗”、“真不明白这有什么可讨论的”。
从头到尾,他们不会认真地去参与到整个讨论中,只会自私地关注一下自己赞成的部分,其他时间里这场讨论对他们来说都是愚蠢而无味的。
于是,他们经常这样“笑而不语”,但在心里认为自己能够洞若观火,作为讨论的冷眼旁观者,隐藏着自己的傲慢和不屑:没错,他们就是典型的隐性自恋者。
一方面他们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用高傲的姿态安静地俯视着周遭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对别人的评价和反应保持高度敏感。
所以他们常常面临这样一个心理困境:我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在不公开表露自我的情况下,让自己感到与众不同?
罗翔教授反复提醒我们: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要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投入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需要我们打破自己的自恋,打破自己的自以为是,打破抗拒的姿态,打破对他人的敌意,更需要被打破的是我们被保护的脆弱的自己。
发展心理学的开创者皮亚杰曾说,我们天生就有自我中心的倾向: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接触周围世界的过程,不断地觉察并提醒自己把眼光从自己身上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