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 曾昭燏出身名门,她出生的年代,家道已经中落,这反而让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没有一丝娇生惯养的习气。 大学毕业后,曾昭燏怀揣着对考古的满腔热情,远赴重洋,来到了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在异国他乡,她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为了节省开支,她甚至经常在夜车上度过漫漫长夜,白天她奔波于各大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晚上就在拥挤的夜车车厢里短暂休息。 这段艰苦的留学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也让她对考古的热爱更加坚定,1939年面对国家危难,她更是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投身抗战洪流。 那会儿日本人打到家门口了,国家乱糟糟的,文物也跟着遭殃,不是被炸得稀巴烂,就是被侵略者偷走。 她在这个当口被任命到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当专门设计委员,说白了就是保护国家宝贝。 这其实不是个轻松差事,她心里清楚,这担子有多重,国家文物要是没了,那是中华民族的大损失。 为了保护文物,曾昭燏真是跑断了腿,四川、云南,哪儿危险往哪儿跑,从1939年3月到第二年9月,不到两年时间,她带着团队挖了五个重要的老古董点。 这些地方以前都没人正经挖过,挖出来的东西填补了西南地区的历史空白,对研究过去的人和事帮助很大。 她还把外国先进的考古技术搬过来用,像“锄头考古”,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挖掘,以前都没这么干过,效率一下子就上去了,挖得又快又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物搬迁工作异常艰辛,曾昭燏和她的同事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让珍贵的文物一次又一次地转移,保护它们免遭战火的摧残。 她曾回忆起在皖北贫困地区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的情景,当时交通不便,下火车后已经是晚上九点。 距离目的地还有十五里路,她的棉拖鞋在半路上脱落了,但她却毫不在意,就这样拖着鞋一直走到目的地。 1940年6月博物院搬到了四川李庄,在那儿曾昭燏跟吴金鼎这些专家一起,挖开了彭山区的东汉崖墓。 里面一堆精美的陶俑,给研究汉代那会儿的衣裳打扮、生活习惯提供了不少线索,她还跑遍了川康地区,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报告。 这是了解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宝贝,两年后她和吴金鼎一起写的报告也出版,成了研究云南历史的重要资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于曾昭燏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新的难题,在国民党准备把文物运往台湾时,她坚决反对。 不仅如此她还义正言辞地警告相关人员,如果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或到达台湾后有任何损失,经手人就会成为民族的罪人。 她四处奔走呼吁把已经运往台湾的文物归还大陆,充分展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院长,继续为国家的文物事业操心,她主持挖了南唐二陵,又给研究古代历史添了新材料。 她这人工作起来不要命,生活上又特简单,一辈子扑在博物馆上,说是“嫁给了博物院”一点不夸张,到最后也没结婚。 1964年12月22号,曾昭燏去了南京灵谷寺,她脸色平静,看不出任何异样,只吩咐司机在山下等候,便独自一人踏上了通往灵谷塔的石阶。 不知过了多久,一声闷响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司机猛然抬头,却只看到塔顶空空如也,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跌跌撞撞地跑上塔去,却只看到了让人心碎的一幕,后来人们在曾昭燏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着八个字。 “我的死和司机无关”。 这短短的八个字成了后世不解的谜团:她为何要选择这样一条决绝的路,是时代的风暴把她逼上了绝路,还是长期积压的重担压垮了她? 这一切都随着她的纵身一跃,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 曾昭燏的离世,是中国考古界和文博界不可估量的损失,她的一生都在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而奔波。 她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考古史和博物馆事业的丰碑上,她的精神也永远激励后人。 信源 中国新闻网2009-11-27众忆曾昭燏:终身未嫁跳塔身亡反对运文物至台湾 齐鲁壹点2023-12-22曾昭燏对沂南古画像石墓的贡献
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10 16:09: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