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极大,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10 16:09:25

1959年,65岁的李仙洲饭量极大,一次能吃7个二两重馒头,五六个窝窝头,在功德林中有三得,吃得拉得睡得,这日又对沈醉讲“我是有名的大肚皮”,沈醉不甘示弱地回道“我的分量也不小。”而后两人便开始比饭量。 这位食量如此之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1894年李仙洲出生在黄河岸边的山东赵官镇大码头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谁也想不到,这个在乱世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怎么样的未来。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期,他出生不过三个月,甲午海战的炮火就响彻了这片土地。 幼年父母双亡的李仙洲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苦难与个人的艰辛,也许正是这种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不同于其他黄埔同学的直接投军,他的从军之路还是挺曲折,先是在济南武术传习所习武强身,后又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希望能找到救国之路。 而真正把他引向军旅生涯的,是他的同乡好友孟民言,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李仙洲正在长清高等小学教书,过着平静的生活。 孟民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位国民党早期活跃的领导人劝说他报考黄埔军校,并承诺为他提供帮助。 虽然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阻力重重,李仙洲还是毅然踏上了前往广州的漫漫长路,从长清到济南七十多里路,他步行了七个多小时,只为抓住这改变命运的机会。 黄埔军校一期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仅仅七个月的学习时间,就把这批年轻人送上了时代的舞台。 毕业后的李仙洲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排长,之后他迅速投入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 在战场上他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一路从排长升至连长、营长、团长,直至成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并负责蒋介石的警卫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十二次大型会战都有李仙洲的身影,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多次负伤,却始终坚守在抗日一线,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抗日名将。 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往济南,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1947年的莱芜战役,成为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这一场大战中他的部队被华东野战军包围歼灭,他本人也被俘虏,电影《南征北战》中,那位高喊“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就是以他为原型。 这场败仗败得迅速而彻底,以至于有人调侃“三天六万人,赶鸭子也没这么快!”。 后来当有人问起李仙洲是不是真的像电影中那般狼狈时,他只是笑着回应:“我哪有那么狼狈啊。” 兵败被俘,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在被押往哈尔滨的途中,甚至还发生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押送他的解放军战士,为了避免长途押送的风险,选择水路运输。 不料渔船竟然和国民党海军巡逻舰队遭遇,千钧一发之际,国民党军官只是例行盘问后就放行了,甚至没有登船检查。 李仙洲就这样和逃脱的机会擦肩而过,押送他的战士打趣道:“如果他们派人来搜查,那就不是我押你们去哈尔滨,而是你押我们去台湾了。” 面对这戏剧性的转折,李仙洲却显得异常平静,就好像是早已看淡了生死。 之后的人生中,李仙洲保持着一些独特的习惯,他坚持用冷水洗澡,就算在东北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也不例外。 这一举动让看守他的战士们目瞪口呆,直呼“怪事”,除了冷水浴,他的“三得”吃得、拉得、睡得,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饭量惊人,一顿能吃下七个二两重的馒头,五六个窝窝头,用小脸盆盛面条也面不改色。 与沈醉的饭量比拼中,他更是轻松胜出,让沈醉不得不感叹“果然是名副其实的大肚皮”。 李仙洲认为,吃得多拉得多,再配上香甜的睡眠,才是真正的“三全其美”。这朴素的“人生哲学”,或许正是他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关键。 在功德林的日常生活中,他展现出与其他战犯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他没有沉迷于桥牌,也不像黄维那样钻研永动机,更没有王耀武的书生意气。 他喜欢打太极拳,修身养性悠然自得,1960年他被特赦,成为第二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之一。 他本可以留在北京,但他最终选择回到故乡山东,因为他始终认为,家乡的大饼卷大葱,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美味。 回到山东后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担任了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 1982年已是88岁高龄的他,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码头村,探访了由自家祖宅改造而成的大码头村小学。 看着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感慨万千,6年以后他安详离世,享年94岁。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最终叶落归根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信源: 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20191204 【人文齐河】第十三期:抗日名将李仙洲 人民网 20150826盘点新中国成立后被特赦的知名人物及去向【10】

0 阅读:136

猜你喜欢

任向前养护说

任向前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