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队日军闯入广胜寺,狂妄地让方丈和所有和尚搬出寺庙,否则格杀勿论。然而3天后当日军再次来到广胜寺后,却惊愕地发现,寺里全是日本士兵的尸体。 1937年的夏天,卢沟桥枪声打破了中国的宁静。日军的铁蹄踏过华北大地,一路南下攻城略地,山西大地顿时陷入战火纷飞之中。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古老的赵城也未能幸免于难,日军占领了这片曾经宁静祥和的土地。广胜寺作为赵城重要的佛教圣地,也迎来了它最艰难的时刻。 在广胜寺的佛殿深处,藏着一部举世无双的佛教经典《赵城金藏》。这部经典共有六千九百八十卷,是金代由崔法珍募资刻印的大藏经,被誉为稀世珍宝。 早在日军占领赵城之前,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就对这部藏经虎视眈眈。他们曾派人专程来到广胜寺,开出二十二万银元的高价想要收购这部藏经。 面对如此巨额的收购金额,广胜寺上下依然拒绝了日方的要求。这部藏经不仅是佛教典籍,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怎能轻易落入他人之手。 日军占领赵城后,广胜寺的处境愈发艰难。寺内的僧人们只能默默地守护着这部藏经,希望能躲过这场浩劫。 1942年春天,日本东方文化考察团突然向广胜寺发来通知。他们声称要来寺内进行文化考察,特别提出要上飞虹塔参观。 这个消息让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如坐针毡。因为就在几年前,他已经将《赵城金藏》秘密转移到了飞虹塔内,并用砖块将塔内通道封死。 为了掩人耳目,力空法师还对外宣称藏经已经被国民党军队运走。这个说法暂时迷惑了日军,但现在日方突然要求参观飞虹塔,显然是察觉到了什么。 在1942年的那个春夜,力空法师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他想到了一位经常来寺院的熟人——赵城抗日县政府县长杨泽生。 深夜里,力空法师冒着危险,独自一人走过了十多里山路,来到了位于兴旺峪的赵城抗日县政府。这条漆黑的山路上布满了日军的岗哨,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 杨泽生听完力空法师的汇报后,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赵城金藏》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绝不能让它落入日军之手。 抗日县政府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太岳区党委。太岳区党委收到报告后,立即向中央汇报了这一重大情况。 中央很快就做出了明确指示:全力抢救《赵城金藏》,同时要求严格保密。这个指示为接下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太岳区党委随即派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转移行动必须在日军察觉之前完成。为了掩护这次行动,抗日组织在各个方向都安排了警戒人员,密切注意日军的动向。 在接到命令后,太岳军区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们需要准备合适的工具来搬运这些经卷,还要规划最安全的转移路线。 这些经卷是用特制的纸张印刷的,重量并不轻。加上数量庞大,如何在不惊动日军的情况下将它们安全转移出去,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转移计划必须争分夺秒。日本东方文化考察团随时可能到来,一旦他们发现了藏经的下落,后果将不堪设想。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太岳军区的战士们悄悄地来到了广胜寺。他们要在天亮之前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太岳军区的精心组织下,《赵城金藏》终于开始了它的转移之路。这次转移的规模之大,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都是罕见的。 每一名战士都要背负着数卷经书,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转移队伍制定了一条特殊的纪律:"人在经卷在,要与经卷共存亡"。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在转移开始不久,日军突然发动了"五一"大扫荡。转移队伍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带着经卷在太岳山区的深山中穿行。 太岳山区地形复杂,山高路险。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经卷,在悬崖峭壁间穿行,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日军的"扫荡"持续了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转移队伍始终与敌人周旋,始终没有丢失一卷经书。 经过了60多天的艰苦跋涉,《赵城金藏》终于安全抵达了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这段艰难的转移之路,见证了中国军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但是,沁源县作为太岳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经常会遭到日军的骚扰。为了确保藏经的安全,太岳区行署主任牛佩琮提出了新的转移方案。 在深入研究地形后,他们选择了山势更为险峻的棉上县。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煤窑,成为了藏经新的藏身之处。 这座废弃的煤窑地处偏僻,外人难以发现。《赵城金藏》就这样在煤窑中度过了整整三年的时光。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赵城金藏》才重见天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这部珍贵的藏经交给北方大学保管。 由于当时的形势依然复杂,北方大学选择了将藏经暂时存放在太行山区涉县温村的天主教堂内。学校专门派历史学教师张文教负责看管。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赵城金藏》被安全运送到北平,交由北平图书馆收藏。 经过了这场漫长而艰险的转移,《赵城金藏》终于找到了它最终的归宿。如今,它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一起,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1942年,一队日军闯入广胜寺,狂妄地让方丈和所有和尚搬出寺庙,否则格杀勿论。然
历史有小狼
2025-02-10 19:36:20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