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圈“七月风波”延烧至今,有点像厕所扔爆竹,炸出了满圈的“屎”。 最近看到谢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2-11 08:28:53

相声圈“七月风波”延烧至今,有点像厕所扔爆竹,炸出了满圈的“屎”。 最近看到谢雷又复出了,开始爆料“公共汽车、八仙桌”之类的黑料,大家都有些审丑疲劳了,他们几个还乐此不疲,为了流量,成了网络的小丑。 好不容易爬出坑的相声文化,被这几个货折腾的,要重回天桥撂地、互相抖黑料、聊骚了,这是坏事,好事? 早年间,说相声的之间明争暗斗、打擂台的现象,就像戏子之间争风吃醋。 比如侯宝林和小蘑菇的打擂台,最后把侯宝林挤出了天津;侯宝林不让师胜杰进北京,怕他抢了自家儿子的风头;郭德纲进北京,没名气时大家踩,有名气时大家骂,眼见他一家独大,大家就开始蹭他的流量,吃相声这碗饭的,大都是互相踩,槽里夺食。 相声这个行业一些内幕比较脏,一开始也没什么规矩,看谁腕大,看谁能拢住人吧? 为什么拜师手续复杂、讲究师门辈分,就是因为这行饭辙有限,要分个尊卑长幼,先来后到,这样入槽吃饭,才能保证行内人的利益, 至于行外人、海清,大家利益绑定后、合力共驱之。 郭德纲从天津闯荡北京,不就是如此么?你一个天津说相声的孙子,跑北京闯江湖,算什么事?谁给你的胆子?电台、电视台、各种晚会和商界演出,机会就那么多,你来了,人家就没有了。 相声这个行业,门槛是很低的,有嘴就行,两条腿撑着肚子、能说话就行。 因为门槛低,说相声的自己也没自信,以前相声圈拜师的“引保代”之中,必须要请上说书的、唱大鼓的人,为什么? 因为说相声的,就靠着嘴皮子,他们的社会地位还不如说书的和唱大鼓的。 说相声的这个行业,在江湖立足晚于讲评书、唱大鼓的,是从评书、大鼓里分化出来的,“说学逗唱”分别借鉴了其他曲艺的形式。 比如打快板,过去叫数来宝,后来打成竹板儿。 过去的打快板的是不能站的,表演时一条腿跪在地上,打着板儿,连比划再说,站起来打板儿就叫说书。 打快板的演员站起来,非常晚,才100来年,是从高凤山开始的。 高凤山那时候很小,跪着给他师傅打板儿,他个儿矮、怕后边的观众看不见,就站起来打板了,结果他的师傅就急眼了,把高凤山逐出师门,不承认他是徒弟了。(这就是所谓的清门) 1949年以后,高凤山的师傅老了,高凤山去看他。 他师傅还说,“我一直没忘了你,一直把你当徒弟、当儿子。当时是没办法,把你逐出师门,是因为站着打快板,破了行业规矩。” 从高凤山师徒俩的经历可以看出,在曲艺几个行业中,说相声的、打快板的,社会地位很低,是吃开口饭的。 记得小时候,家乡有唱太平歌词、莲花落的江湖艺人沿街乞讨的,店铺摁住劲儿不给,他们坚持着要,就只能不断地唱、念,双方僵持在那里。 尤其是是江湖艺人,既然来到了店铺门口,不讨几个钱,是没法离开的,否则下一个店铺也不给他了。 一般是眼见围观者越来越多,影响了店铺生意,店铺主人掏几个打发了事;也有遇到店老板是吃生米的,生意不好,愣是不掏钱,就让江湖艺人在那儿卖唱,最后围观的人都觉得没劲了,散了,江湖艺人也只好灰溜溜的转到下一个店。 那个卖唱讨饭的情形,真是不容易,没有强大的心态,是干不了这个行业的,说厚脸皮还不行,应该是不要脸才能生存。 按道理说,社会地位很低、流浪要饭的艺人,是值得同情的,但他们闯江湖的“买卖道”又让人看不起。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天桥撂地卖艺,吃张口饭。 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围观你的人多,看我的人就少了,你挣得多了,我就挣得少了。零和游戏——你的收益,就是我的损失。 北京、天津两地相声圈为何互不买账?京津内部地盘的相声圈为何彼此也勾心斗角,互相不服,还不是观众有限,饭辙儿有限,你挣得多,我就挣得少么? 从这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何杨小五、苗阜、主流相声界等人为何这么恨郭德纲了吧?

0 阅读:0
草根闲聊生活

草根闲聊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