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位沉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科学家——于敏。他的名字被尘封整整28年,直至公开,才让世人肃然起敬。正是他的卓越贡献,让中国在全球格局中挺直腰杆,让西方列强不敢轻举妄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尤其是美国在研发出原子弹与氢弹后,对我国形成极大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决心自主研发核武器,以打破国际强权的围堵,确保国家安全。 毛主席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毅然投身核武器研究。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甚至连家人都不知其去向。在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科技攻坚战中,于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初,于敏的研究方向并非氢弹,而是原子弹。然而,美国在氢弹领域取得突破,使我国的核战略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形势,钱三强将于敏调至氢弹研究领域。面对全新的领域,于敏毫不犹豫,连家人都未来得及告别,便全身心投入工作。 彼时,中国在氢弹研究方面几乎是从零起步。美国对相关技术实施全面封锁,国内计算能力也极其有限。当时我国最快的计算机每秒运算五万次,相较于西方的先进计算设备,这个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数据有限、外界支援全无的情况下,于敏凭借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仅靠一支笔,在纸上推导出氢弹的基本结构。 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原子弹在加入氘化锂后,其爆炸威力呈几何倍数增长,远超普通原子弹。这一发现为氢弹的突破奠定了关键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合理的氢弹模型,以确保其可行性。面对计算机能力的不足,于敏再次回归传统手算,在纸上反复推演,最终精确计算出氢弹的最佳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在西北地区引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令西方国家难以置信。面对中国自主研发氢弹的事实,美国媒体甚至刊登文章称中国是在“欺骗世界”,但我国领导人深知,这不过是西方的自我安慰。氢弹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国防力量的飞跃,更让西方列强意识到,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 氢弹实验成功后,于敏继续默默耕耘于国防科技的其他领域,直至28年后,他的名字才得以公之于众。他的成就让世界不敢轻视中国,也让所有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正如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没人敢对中国动武!”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位沉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科学家——于敏。他
麻麻赖赖
2025-02-11 17:14:45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