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话唐诗(102) 高适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戒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哪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多写征戍离别相思之情。开元:唐玄宗年号。元戎:军队统帅,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汉家:借至唐朝。烟尘:指战事。横行:纵横驰骋。摐(chuang):撞击。榆关:山海关。旌旆:泛指旌旗。逶迤: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校尉:仅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擂有羽毛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单于:此指契丹等部落首领。狼山:狼居胥山,在内蒙西北。凭陵:凭借有利条件侵犯。腓(fei):枯黄。蓟北:泛指东北边地。绝域:极远的地方。三时:早、午、晚。李将军:指西汉守边名将李广,号称"飞将军"。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已起,将士辞别家乡前往剿灭贼寇。男儿本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皇帝又特别赐予丰厚的奖赏,金鼓齐鸣,军队齐出山海关,旌旗遍布碣石山间。校尉的紧急战书飞递沙漠,匈奴单于的火把已照亮狼山。山河萧条,边境土地荒芜,胡人骑兵猎猎,在风雨中左冲右突。战士们在军阵前多半战死,而美人们在军帐中唱歌跳舞。大漠边关草地枯黄,一片孤城伴着夕阳,参战的士兵已变得稀少,深受皇恩常思报国轻视敌人,可奋力激战也未使关山获得解围。身穿铁甲镇守边防已经很久,在家的亲人每当拿起碗筷,不禁低头哭泣。住在城南的少妇欲哭无泪,出征的将士在北地边关也只能频频回头空望。边庭寒风萧瑟,怎堪度日?荒凉戈壁,哪里才有生机?喊杀声从早到晚不停,阵前扬起冲天尘土,一夜寒风传来阵阵更鼓声。互相对看刀刃上血染淋漓,以身殉国,哪里顾得上功勋?你哪里能看见两军阵前的征战之苦?至今仍然忘不了李广将军。 赏析: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以较长篇幅叙写了唐代东北战事一起,将帅奉命讨伐,皇帝重加赏赐,大军隆重出征,金鼓齐鸣,旌旗猎猎,气势非凡。却不想将帅恃宠而骄,过于轻敌,在强大的胡人骑兵冲击下连续失败,战士们勇猛拼杀,人越来越稀少,却还是难以突破重围,在战事困顿,回归无望的境况下,战士们只能以身殉国,哪里顾得上亲人的期盼和妇儿的呼唤,更谈不上顾及功名了! 诗人通过战事的叙写,极大讽刺了将帅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赞美和慨叹。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为边塞诗中的传诵名作。 高适(700?-765),字达夫,晚年曾任左散骑常待,后人因称“高常待"。早年仕途失意,客游河西。安史之乱起,曾任左拾遗,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乔话唐诗(102) 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戒出塞而还
寒荷趣事
2025-02-11 23:26: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