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泽东逝世,举国为之哀悼。在毛泽东遗像前守灵的是他的次子毛岸青和孙子毛新宇。毛泽东一生有三个儿子,然而,长子毛岸英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三子毛岸龙在1931年上海走失,只有次子毛岸青在毛泽东晚年始终陪伴在身边。
毛岸青不仅是杰出的俄文翻译家,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毛岸青和毛新宇在灵前守灵,成了毛家最后的亲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是许多人熟知的英烈。1950年,年仅28岁的毛岸英赴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长眠异国他乡,归国的只有他光辉的事迹。毛泽东再次承受了丧子之痛,这不仅是他的悲伤,更是整个国家的痛惜。
但毛泽东的悲痛并没有止步于此。早年间,毛泽东的三子毛岸龙也不幸早逝。1927年,毛泽东决定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由于国共关系恶化,他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返回,于是将妻子杨开慧与三个儿子送往岳母家中避难。当时,毛岸青才四岁,最小的毛岸龙刚刚出生。毛泽东临别时嘱咐杨开慧,如果自己不能回来,一定要抚养孩子们成人,继承他的遗志。令人悲痛的是,这一别成为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的永别。
三年后,杨开慧在敌人手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毛岸英与毛岸青等兄弟继续与外婆生活,尽管生活艰难,但仍坚持着毛泽东的遗志。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将孩子们接到上海安置,并将他们送入中国革命互济会办的大同幼稚园。但命运并未给予他们安宁。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大同幼稚园暴露,工作人员在撤退过程中发生混乱,许多孩子失去了监护。在这场混乱中,毛岸青的弟弟毛岸龙走失,从此下落不明,令人心痛。
毛岸英与毛岸青两兄弟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过着艰难的流亡生活,忍受饥饿与困苦。有时他们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曾一度流落街头,饱受困境。尽管如此,毛岸青仍坚定地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毛泽东的三子,虽命运多舛,但他们的身影始终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毛岸青的坚持与奉献,成为了毛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部分。